一、填空題
21.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 學習空間           ,增加   語文實踐機會         ,強調   學生的親身經歷         ,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 實踐能力           和   創新能力           。
22、《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 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是培養學生  主動探究        、   團結合作          、  勇于創新精神            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23、《語文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明確指出:課程目標根據 知識和能力       、 方法和過程        、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 語文素養  的整體提高。
24、教學目標有兩種敘寫方式: 分解式目標          和 交融式目標           。
25、“分解式目標”按照 知識和能力        、 過程與方法        、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個維度進行設計,每個維度根據實際情況羅列若干 小目標       。這種敘寫方式,思路清晰,具體明確,便于操作。
26、“交融式目標”在敘寫時 不會       出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幾個明顯的提示語,但它的每一點目標卻極好地把 二維               乃至 三維      的目標都 交融         在一起。最大的優點就是敘寫方便。
27、 清晰明確         ,乃是教學目標敘寫的靈魂。
28、教學目標敘寫時,首先,要注意選用合適的 刻畫動詞        ,然后要明確表述教學后學生應該達到  何種結果        ,最后要注意 用詞用語         準確而有分寸。這樣既可體現目標達成的 層次性      和 區分度      ,也可加強教學的 可操作性         與教學效果的 可測度性        。
29、學生只有認識了  一定數量            的字,并且能夠正確 理解字義               ,才有可能順利地閱讀書報,學習  文化科學知識             ,提高   認識能力            。
30、語文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   相互滲透        ,  融為一體         ,注重語文素養的  整體提高          。各個學段相互聯系,    螺旋上升    ,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31、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  感受    、 理解    、 欣賞  和  評價 的能力。
32、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言語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      識字寫字              能力、    閱讀能力     能力、     寫作       能力、    口語交際        能力。
33、《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重視考察學生的  參與意識        和   情意態度       。評價必須在具體的  交際情境         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   交際任務        ,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
34、《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 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35、《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口語交際教學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  傾聽       、 表達        與   交流      ,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 人際溝通          和   社會交往        ,發展  合作精神;         。
36、課堂即時評價對  調控教學           、  激勵學生          能起到及時調節與導向的作用,又能為  終結評價          積累素材。
37、課程資源從存在形態看,可以劃分為   素材性資源           和   條件性資源          兩大類。
38、“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   理解和運用        祖國語文,豐富 語言的積累        ,培養   語感     ,發展思維。”
39、漢語拼音教學的要求是:能  讀準      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 準確地拼讀     音節,正確書寫   聲母、韻母和音節            ,  認識        大寫字母,  熟記        《漢語拼音字母表》。
40、語文素養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主要分為六個層次:一是必要的語文知識,二是 豐富的語言積累               ,三是  熟練的言語技能             ,四是良好的學習習慣,五是   深厚的文化素養              ,六是    高雅的言談舉止             。
41、課程資源從獲取途徑看,可以劃分為  校內資源       、 校外資源        、 網絡化資源        三大類。
42、課程是     動態生成       的生態系統,因“ 教師、教材、學生         ”之間不斷地相互作用而生長。在這個系統中,    學生     是最活躍的因素。
4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    人文內涵       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  獨特而有差異     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 人文感染          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   價值 取向       ,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44、《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高年級“能寫簡單的   記實作文           和想像作文,能學寫   讀書筆記       和常見  應用文   。”  
二、基本概念題
   4、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和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態度,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習方式和過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培養主動探究的意識,獲取探究樂趣。 
   5、對話  對話——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學生、教師、文本、編者之間在平等的情形下,就教學問題展開的互動的、有意義建構的、全方位的信息溝通和多元的意義重構活動。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在對話過程中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取審美體驗的能力,提高學生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使學生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 
  6、課堂即時評價  課堂即時評價——在語文課堂教學的真實情境中,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的質性評價。亦稱“情境性評價”。這種評價主要針對在學生互動為主的多元(師生、生生)狀態下課堂教學的過程和結果。評價主體可以是教師、同學、學生本人;評價結論的表現形式可以是激勵性評語、體態動作、實物、象征性物品;評價對象可以是學生個體,也可以是學生群體。
  7、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必要而直接的條件。(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課程的要素來源。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與水平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環境,以及對于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就屬于課程的實施條件。  
  8、語文課程資源  語文課程資源——是教學的基礎,是語文實踐的必要。它可以理解為為語文教學服務的、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校內、校外的一切課程資源。
  9、人本語文課程資源   人本語文課程資源:以人為載體的語文課程資源。包括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相關人士等。
  14、交融式目標    "交融式目標"在敘寫時不會出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幾個明顯的提示語,但它的每一點目標卻極好地把二維乃至三維的目標都融合在一起。最大的優點就是敘寫方便。
  15、分解式目標   "分解式目標"按照知識和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每個維度根據實際情況羅列若干小目標。這種敘寫方式,思路清晰,具體明確,便于操作。
  16、生字復現鞏固認字最好的辦法   是復現,最有效的辦法是在語言環境中多次見面。根據兒童“先快后慢”的遺忘規律,當堂和認字之后兩三天內進行復習、鞏固尤為重要。總之,認字教學一定要把工夫花在千方百計讓學生和生字多次見面上,力求做到當堂認識,當堂鞏固。因此,生字的學習,除了當堂課鞏固,課后還要及時鞏固。
  17、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
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④寫作知識的教學力求精要實用。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14、低段的寫話教學與中高段的習作教學側重點有哪些不同?
答:低年級側重激發興趣,培植自信,樂于寫話;中年級側重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自由表達;高年級側重多讀書,廣見聞,善思考,有個性地表達。
15、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什么意義?
答:《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受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16、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選題十分重要,你認為有哪些途徑?
答:一、  在語文教材中發現課題,即與閱讀教學相結合。二、在校園活動中發現課題。三、在社會大環境中發現課題。
17、“分解式目標”與“交融式目標”的異同是什么?
答:相同點:都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
不同點:分解式目標按照三個維度根據實際情況羅列若干小目標。三個維度敘寫非常清晰明確。交融式教學目標不會出現有關三維的明顯提示語,但它的每一點目標卻極好地把三維目標交融在一起。
18、教學目標有哪幾種敘寫方式?
答:分解式目標與交融式目標。
19、三維目標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答:1、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1) 明確“導向”的重點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2)要重視熏陶感染、潛移默化,避免“貼標簽”式的教育。
(3) 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
(1)多給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機會。
(2)善于將課內學習引向課外,將課外學習引入課內,有計劃,有意識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導。
(3)課內的“拓展活動”和課外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都要注意“量”的問題。
20、什么是課程資源?
答: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必要而直接的條件。
21、課程資源按獲取途徑分,有哪些種類?
答:課程資源按獲取途徑分,可以分為校內資源、校外資源、網絡資源。校內資源主要指本校教師、學生以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等。校外資源是指廣泛的社會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網絡資源是指以網絡技術為載體開發的校內外資源。
22、新課程倡導怎樣的學習方式?
答:本次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對傳統學習的挑戰,也是一次革命。 
  “自主”學習是與接受學習相對而言的,是指學生自己有目的的學習,對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有自覺意識和自我控制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的關鍵在于引導,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合作”學習是在學生獨立讀書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見解以后再去“合作”。通過學生間的“合作’學習,互相取長補短,不斷豐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認識,獲取深刻的體驗。同時培養一種與他人相處、共同生活、共同學習的處世態度和合作意識、團隊精神。 
   “探究”學習,即“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態度,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習方式和過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的本身。要培養小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要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探究的樂趣。
23、什么是探究學習?請舉例說明。
答:“探究”學習,即“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態度,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習方式和過程”。如:教學《撈鐵牛》一文第二段,這一段包括四、五、六自然段,講的是懷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撈起一只只鐵牛。可以這樣處理這一部分的:(1)課前用小木板、木條制作了類似教材插圖中的“大船”,還準備了繩子、石塊、“鐵牛”(用大石快代替)、玻璃缸。(2)然后讓學生分組操作,演示懷丙撈鐵牛的過程,同時讓學生說說他們在撈鐵牛的過程中看到了什么。 (3)最后再讀第四自然段,去驗證觀察的結果。 又如:教學《白楊》學生可以抓住重點詞語探究,可以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況下沉思,沉思什么?具體是怎么想的?你是通過哪些句子讀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楊,體會白楊高大挺拔的特點;“二思”胸中的白楊,體會爸爸扎根邊疆的心意;“三思”未來的白楊,體會孩子們在邊疆成長。
24、你認為,當前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存在哪些問題?
答:當前新課程起始階段中的小組合作學習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榮”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活動安排不充分,學生能做的事沒讓學生做。第二,視小組學習為小組交流,只講不寫.第三,小組內學習時間太少,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被大量剝奪。第四,不該分工的分了工。第五,團團圍坐成擺設,小組學習有名無實。第六,角色輪換周期長,“優生”“獨舞”唱主角。第七,離開課文講遷移,舍本逐末,漫無邊際,學生預習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課。第八,座位設置老一套,不運用小組學習的學習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動。
25、你覺得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最容易出現哪些問題?
(1)為“合”而合。教師缺乏教學目的性和針對性,一味濫用小組合作學習,營造表面的“熱熱鬧鬧”的學習氣氛。
(2)作而不“合”。個人職責不明確,以及老師只關注小組的學習結果,不注意學習過程和個人的學習情況。學生不會意識到合作學習將帶給我們的好處
(3)合而無“質”。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無論是學生提出問題還是回答問題,老師都是旁觀者,不能給予及時、適度的點撥和指導。教師缺乏準確的定位,只是由過去的“滿堂灌”變成現在的“旁觀者”。
26、語文教育應重視哪些特點?
(1)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學生對語文材料反映的多元性。
(2)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3)語文教學應該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
27、“學會漢語拼音”的衡量標準是什么?
“學會漢語拼音”的衡量標準是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四、觀點論述題
4、你認為在拼音教學中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答:(1)優化教學環境,教師要注意隨教材內容的變化不斷更換教室內的拼音樂園(如板報、墻報、拼音角等)內容。
(2)借助游戲活動,漢語拼音教學中要注意把游戲引入教學實踐,寓教于樂,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助圖畫等媒體,漢語拼音教材中的插圖直觀形象富有童趣,應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圖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 
(4)在動手實踐中鞏固,教師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動手擺一擺,捏一捏等實踐活動。 
(5)開放教學時空,漢語拼音教學應拓展教學時空,針對本地方言的特點,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在兒童言語交際的實踐過程中,有計劃的進行正面教育。
5、“漢語拼音是識字的拐棍,只要會認、會拼讀就行了,沒有必要抄寫、默寫。”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答:這種說法有些片面。新課標指出,要注意指導學生利用漢語拼音這根“拐棍”大量識字、大量閱讀;注意“過程與方法”,不強調知識性地、成人化地學習漢語拼音,培養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書寫漢語拼音只要求抄寫,不聽寫,不默寫。由此可見,對漢語拼音,一定量的抄寫還是必需的。教師要引導嚳掌握和鞏固漢語拼音,在“四線三格”中按書寫的順序和應占有的位置認真指導抄寫(或描紅)。
6、有人認為,口語交際與聽說訓練沒有區別。你有什么看法?
答:口語交際強調的是交際互動;聽說訓練注重的是“聽”與“說”。
口語交際不等于聽說訓練,他們之間有交叉、相同的成分,又有不同的地方。根本方式都是用語言來傳遞信息。最大的區別:是前者強調的“交際”、互動,對人家的觀點、立場、情感等要聽懂以外,還要作出評價,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情感、態度等;后者注重的是“聽”與“說”。說方來說,只要把自己的觀點、意思、情感表達清楚了,目的就達到了。對“聽”方來說,只要能聽懂對方的意思,領會對方的情感、態度、要求就達到了。
7、《課標》提倡習作教學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是否意味著教師要少指導?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少指導是必然的,不指導是不可能的。《課標》提倡學生自由表達,是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的束縛,但并不是不指導。作為教師,既要上顧課標,下思學情,利用教材,開發資源,溝通生活,激發想象,鼓勵創新,給學生的習作創設廣闊的自由發展空間,把習作引向其他學科的學習,引向大自然,引向社會生活,引向廣袤的想象空間,鼓勵“童話化”、個性化習作,讓學生滿懷信心地自由習作,生動活潑地主動地發展。
8、在當前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中,有許多老師認為新課程特別強調三維目標中的“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那就是意味著“知識和能力”不重要了。請問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在教學目標中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并非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統一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中。在這三個維度中,知識和能力是基礎,是核心,是實現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關兩個目標維度的載體。過程與方法是鏈接知識與技能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維度的橋梁,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教學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升華。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假如把語文素養比做一座大廈,由三維目標構成,知識與能力就是大廈的基座。
9、你認為“生命課堂”有哪些具體表現?
  答:課程是動態生成的生態系統,因“教師——教材——學生”之間不斷地相互作用而生長。在這個系統中,學生是最活躍的因素。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影響著對學習對象的認識,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全迸發出一些充滿生命靈動的想法。在教師的預設和學生的生成之間產生沖突時,教師應及時判斷生成信息對學生成長和發展具有的價值,適時調整預設,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因此,我認為“生命課堂”有下列具體表現:學生個體和群體是充滿生命力的,教師個體及教學技能是充滿生命力的,教學內容是充滿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滿生命力的。 
10、語文教學“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談談你是怎樣理解的?
答:《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為了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多元感悟,許多課中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教師想方設法引出學生的各種不同的答案,不管學生的答案與文本追求的價值觀是否一致,只要與眾不同,教師就給予表揚,甚至稱之為“有創意”,結果引起了學生的誤解。于是學生絞盡腦汁說出一些“標新立異”的答案,以博得老師的贊賞。新課程追求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對改變唯一答案的弊端無疑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我們應該明確,這里追求的并不是違背文本和社會價值觀的個性閱讀。當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與文本和社會價值觀發生矛盾沖突時,作為教師應及時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如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學生有“我敬佩白骨精”的個性化解讀,這其實已經背離了正確的價值觀,教師應及時引導:白骨精費盡心機想達到什么目的?她的出發點是什么?稍一點撥,學生就會發現白骨精的出發點是殘害別人,越會動腦筋想辦法,害人就越深,所以不值得我們敬佩、學習。有了這樣的提醒,學生們就不會造成價值觀的混亂了。對于學生獨特體驗的尊重、理解應該以不違背文本和社會的主導價值為前提,應該合情合理。我們要尊重學生,但絕對不能丟棄正確的價值引導而是非不分。
17、城市學校中能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一定比農村學校多。這樣說對嗎?為什么?
答:課程資源是指為語文教學服務的、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校內、校外一切課程資源。它可分為三大板塊:一是物本語文課程資源,二是人本語文課程資源,三是動態語文課程資源。從中可以知道:對于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它并沒有城市與農村之分。并不是說農村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網絡設備,能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就一定比城市學校少。我們語文是無處不在的,語文課程資源也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廣大小學語文老師具備一定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技能,樹立正確的小學語文課程資源觀,具有細致的觀察能力,深入的挖掘能力和教學方案的實施能力,并投入到這充滿熱情與創新的工作中,一定能收獲與城市老師同樣多的語文課程資源。 
18、有人認為“學生只要學好語文書上的內容就能學好語文,教師不必花時間與精力進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你認同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答:不贊同。 
    語文負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而這種內涵與精神的傳承,僅依靠教材和課堂是不夠的。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正因為這樣而顯得特別重要。課程改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提高素質、實現創造性的跨越平臺。作為第一線的課堂實施者,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樹立課程資源觀,積極開發利用新的課程資源。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和所有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一樣,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在朝夕之間完成。只要我們是有心人,只要愿意不懈努力。我們就一定能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不斷收獲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