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 [解析]個案法就是對某一個體或群體組織在較長時間內(幾個月、幾年乃至更長時間)連續進行調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資料,從而研究其心理發展變化的全過程的方法。對幾個學生的追蹤調查,最好用個案法。
2.D[解析]教師的成長需要經歷一個比較長時間的過程,三個階段的發展,最終變為成熟的教師,熟練的控制整個教學過程,作為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熟的主要標志是能否自覺地關注學生。
3.A[解析]教育心理學必須學習的心理內容有學生的學習、學習遷移和學習動機。
4.C [解析]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決定個體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務,即決定行為的選擇。5.D[解析]認同的含義是指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
6.C [解析]心理測驗是為心理評估搜集數據化資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測驗可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人格測驗包括多項人格調查表、興趣測驗、成就動機測驗、態度量表等。
7.C [解析]概念學習是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并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應。
8.B [解析]先行組織者策略是奧蘇貝爾教學原則之一,他提倡的是接受學習。
9.A[解析]組合律表明,凡是空間上接近、時間上連續、形狀上相同、顏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構成一個整體為人們所清晰的感知。
10.D[解析]操作性條件反射學習理論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創立。11.A[解析]在接受學習中,新觀念與認知結構中的原有觀念的聯系有三種:下位、上位與組合。原有觀念為上位的,新學習的觀念是原有觀念的下位觀念,這一接受學習稱為下位學習。原有觀念為下位的,新學習的觀念是原有觀念的上位觀念,這一接受學習稱為上位學習。當新的命題與認知結構中的原有特殊觀念既不能產生從屬關系,又不能產生總括關系時,它們在有意義學習中可能產生聯合意義,這種學習稱為并列結合學習,也稱為組合學習。
12.A[解析]個體做出某種行為或反應,隨后或同時得到某種獎勵,從而使行為或反應強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過程,稱為正強化。正強化的方法包括獎金、對成績的認可、表揚、改善工作條件和人際關系、提升、安排擔任挑戰性的工作、給予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等。學生由于進步明顯,老師取消了對他的處分,是一種鼓勵措施,屬于正強化。
13.B[解析]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結構中最具有動力色彩的成分。
14.C[解析]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A項是6—11歲這一年齡段所面臨的危機;B項是4_5歲這一年齡段所面臨的危機;C項是12—18歲這一年齡段所面臨的危機,而12—18歲相當于初、高中時期,由此可知,中學生所面臨的危機是“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D項是2—3歲這一年齡段所面臨的危機。
15.B[解析]智力的群體差異包括智力的性別差異、年齡差異、種族差異等。目前研究的基本結論有:(1)男女智力的總體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離散程度比女性大;(2)男女的智力結構存在差異,各自具有自己的優勢領域。
二、填空題
1.行為 人本2.學習內容或學習結果3.辨別 概括4.背景知識的多少
5.自我認識 自我體驗 自我監控6.正
7.思維水平8.長時記憶
9.有意義10.語言個體11.他律道德12.認識與體驗13.結構遷移14.班杜拉
15.隨意識記
三、簡答題
1.[參考答案]
(1)提高學習的自覺性;(2)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3)科學使用各種標記方法(正確利用機械識記、必須重視無意識記、合理安排識記材料);(4)合理組織復習。
2.[參考答案]
(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兩種任務中含有的共同成分決定的。較多的共同成分將產生較大的相似性,并導致遷移的產生。
(2)原有認知結構。原有的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遷移方式,原有認知結構的特征直接決定遷移的可能性及遷移的程度。原有認知結構對遷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學習者是否擁有相應的背景知識,這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②原有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移起至關重要的作用;③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控制的元認知策略,也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3)學習者的心向與定勢。心向與定勢常常是指同一種現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兩種:促進和阻礙。
此外,諸如年齡、智力、學習者的態度、教學指導、外界的提示與幫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3.[參考答案]
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識。注意是一種心理活動或“心理動作”,而意識是一種心理內容或體驗;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識不可分,注意所指向的內容,一般處于意識活動的中心。
4.[參考答案]
遺忘的原因一般有兩種解釋:消退和干擾。消退理論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結果。干擾理論認為,長時記憶中信息的遺忘主要是因為在學習和回憶時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擾。一旦干擾被解除,記憶就可以恢復。干擾又可分前攝干擾與倒攝干擾兩種。前攝干擾指已學過的舊信息對學習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攝干擾指學習新信息對已有舊信息回憶的抑制作用。一系列研究表明,在長時記憶里,信息的遺忘盡管有自然消退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信息間的相互干擾造成的。一般來說,先后學習的兩種材料越相近,干擾作用越大。對于不同內容的學習如何進行合理安排,以減少彼此干擾,在鞏固學習效果方面是值得考慮的。
5.[參考答案]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核心是將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分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子問題。其要點是:
(1)比較初始狀態和目標狀態,提出第一個子問題:如何縮小兩者差距?(2)找出縮小差距的辦法及操作。
(3)如果提出的辦法實施條件不夠成熟,則提出第二個子問題:如何創造條件?(4)提出創造條件的辦法及操作。
(5)如果(4)中提出的辦法實施條件也不成熟,則提出第三個子問題:如何創造條件?……如此螺旋式地循環前進,直至問題解決。6.[參考答案]
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在對學生進行操作技能的培訓時,一般有以下基本要求:
(1)準確地示范與講解;(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
四、論述題
1.[參考答案]
21世紀是以知識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成為能否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的關鍵因素。而“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因此,為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使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發展壯大,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盡快培養出新形勢下迫切需要的大批創造性人才。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何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呢?下面是如何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些想法:
(1)破除創新神秘論;
(2)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3)努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4)全方位地訓練學生的擴散思維。
當然,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僅僅做到以上幾點也很難奏效。但只要我們全體教師立足創新教育,更新觀念,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改進教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能走出一條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新路來。
2.[參考答案]
在學習過程中,要掌握自我監控的策略,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學習活動前做好計劃,對學習哪些內容,如何去學習以及學習時間安排等,進行計劃。對學習活動做好各種具體準備,調節好精力與情緒。
第二,掌握好學習活動中的自我監控。要清楚學習目標、對象與學習任務。選擇并采取合適的學習方法,聽講時弄清老師的講課思路。采取理解記憶的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控制自己去執行學習計劃,排除干擾,保證學習任務的完成。第三,學習活動后的自我監控。學習活動之后要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查。根據反饋結果對自己學習應采取補救性的措施。學習活動后要總結自己或借鑒書本上好的學習方法和經驗,不斷提煉和完善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