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行為主義的創始人是華生,他最早提出環境決定論,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是環境影響或塑造的結果,有什么樣的環境就有什么樣的心理和行為。
2.B[解析]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在日常生活或先前學習中已經獲得了豐富經驗與知識,即使出現一些未接觸過的問題,他們也會從自己的經驗背景出發形成某種新的認識,強調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習得新的知識經驗。
3.BFM析]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行為和道德情感。
4.B[解析]場依存型指人們對物體的知覺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場獨立型則傾向于利用自己內部的線索作為參照,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干擾。沖動型指尚未搞清問題要求時就對問題進行解答,沉思型則傾向于深思熟慮。
5.C[解析]認知內驅力指一種學生渴望了解、理解,并掌握知識的需要。附屬內驅力指一個人想獲得自己所附屬的長者的贊許和認可,取得應有的賞識的需要。自我提高內驅力指個體因自己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交往內驅力說法不妥。為了改變自己在班級中的排名而努力學習的動機源于自我提高內驅力。
6.A[解析]高原現象指學生在一些結構比較復雜的技能學習中,練習到一定階段,常出現的進步暫時停止的現象。
7.C[解析]皮亞杰的道德發展階段論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分兩個階段:他律階段、自律階段。在10歲以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主要是依照他人設立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階段;l0歲以后,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主要是依照自己認可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他們開始認識到規則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協商或修改的。前習俗階段、尋求認可取向階段均屬于科爾伯格的道德推理發展論。
8.A[解析]參與式領導方式的教師注重創造自由氣氛,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學生。監督式領導方式的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較為冷淡,他們只注重集體討論的進程,并經常監督學生的行為有無越軌。
9.C[解析]皮亞杰把人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零~二歲)、前運算階段(二~七歲)、具體運算階段(七~十一二歲)、形式運算階段(十一二歲以上)。
10.D[解析]最近發展區由維果茨基提出,指學生現有水平(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獨立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的差異。
11.A[解析]加涅根據學習結果對學習分類,把掌握以言語信息形式傳遞的內容,或學習結果以言語信息表達出來的學習稱為言語信息學習。
12.C[解析]接受學習是指教師引導學生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是課堂學習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式。意義學習指通過符號使學習者在頭腦中獲得相應的認知內容的學習。機械學習是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毒非實質性和人為性的聯系。發現學習是指教師啟發學生獨立發現事物意義的學習。
13.C[解析]C項做法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靈活運用及實際技能的培養,是不可取的。
14.D[解析]常模參照評價的成績水平由學生在集體中的相對位置確定,主要用于選拔或編組、編班;標準參照評價的成績水平由絕對的標準確定,不考慮其他個體對任務的完成情況。
15.D[解析]加涅被公認為是將行為主義學習論與認知主義學習論相結合的代表。他從兩大理論中汲取合理的成分,一方面承認行為的基本單位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另一方面又著重探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中介因素一一認知活動,并且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運用現代信息論的觀點和方法,通過大量研究,建立起了信息加工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對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過程,學習是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填空題
1.行為人本
2.學習內容或學習結果
3.辨別概括
4.背景船識的多少
5.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
6.正
7.認知結構
8.編碼
9.有意義
10.語言個體
11.相互影響階段
12.表征
13.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
14.元認知策略
15.下位學習
三、簡答題
1.[參考答案]
(1)有助于教師了解自己的工作對象,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
(2)有助于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有意識地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3)有助于教師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4)有助于教師科學地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
2.[參考答案]
(1)根據遷移的性質不同,即遷移的影響效果不同分為正遷移與負遷移;
(2)根據遷移內容的不同抽象與概括水平分為水平遷移與垂直遷移;
(3)根據遷移內容的不同分為一般遷移與具體遷移;
(4)根據遷移過程中所需的內在心理機制的不同分為同化性遷移、順應遷移與重組性遷移。
3.[參考答案]
知識直觀包括三種類型:實物直觀、模象直觀、言語直觀。
(1)實物直觀即通過直接感知要學習的實際事物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
(2)模象直觀即通過對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
(3)言語直觀即在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通過學生對語言的物質形式(語音、字形)的感知及對語義的理解而進行的一種直觀。
4.[參考答案]
(1)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其特點有:客觀性、外顯性、展開性。
(2)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生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閱讀技能、運算技能、記憶技能等是常見的心智技能。其特點有:觀念性、內潛性、簡縮性。
5.[參考答案]
布盧姆在其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中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領域。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六個層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階梯。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而分為五個等級:接受,反應,形成價值觀念,組織價值觀念系統,價值體系個性化。動作技能教學目標指預期教學后在學生動作技能方面所應達到的目標。有知覺、模仿、操作、準確、連貫、習慣化。
6.[參考答案]
小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無意識記占優勢到有意識記成為主要的記憶方式。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無意識記占優勢。到中年級,有意識記逐漸趕上和超過無意識記而成為記憶的主要方式。
(2)由機械識記占優勢到意義識記逐漸占有重要地位。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識記材料時,多采用機械重復的方法,表現出較強的機械識記的能力。到中高年級,小學生逐漸學會從材料的意義、邏輯關系方面識記學習材料,意義識記逐漸占有重要地位。
(3)具體形象記憶仍占有主導地位,而詞的抽象記憶迅速發展。
學生記憶具體形象材料的記憶效果好于具體詞的記憶,而具體詞的記憶效果又高于記憶抽象的詞,具體形象記憶仍占有主導地位。
四、論述題
1.[參考答案]
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只是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種偏愛,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智力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響學習能否發生,而主要影響學習的速度、數量、鞏固程度和學習的遷移。
我們必須根據學生認知差異的特點與作用,不斷改革教學,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
(1)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
(2)采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方式個別化;
(3)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
2.[參考答案]
(1)準確地示范與講解。這有利于學習者不斷地調整頭腦中的動作表象,形成準確的定向映象。
(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通過應用不同形式的練習,可以使個體掌握某種技能。
(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準確的結果反饋可以引導學生矯正錯誤動作,強化正確動作,并鼓勵學生努力改善其操作。
(4)建立穩定而清晰的動覺。進行專門的動覺訓練,以提高其穩定性和清晰性,充分發揮動覺在技能學習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