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以德國魯爾區為例》說課稿
臨沂高新實驗中學高三年級:王偉
《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以德國魯爾區為例》是魯教版必修第三冊第三單元第二節的內容。現就教材分析、學案、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在高中地理中的地位
這節課在整個高中地理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資源、環境是區域發展的基礎,隨著區域的發展,區域的空間結構不斷擴大,產業部門不斷增加,資源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而本節課就是主要介紹了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這對于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此外,它還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學好區域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和教材重難點
1.知識目標:了解并識記魯爾區發展的優勢條件
2.能力目標:學會根據資料分析資源工業區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珍惜資源、保護資源的意識
4.重點: 傳統工業區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5.難點: 學會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對于傳統的工業區,大多數是在資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它的發展勢必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興起——衰落——繁榮”。而本節課就是以德國魯爾區為例介紹了區域的這一發展過程,因此學習這節內容除了讓學生掌握魯爾區的發展過程外,最主要的還是以魯爾區為例來解決其它傳統工業區的問題。于是教材對這部分的要求就是學會根據資料分析資源工業區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地把握住這個目標以及本節課的重難點,以期學生在學習本節課后,自己能夠分析與德國魯爾區相似的傳統工業區的發展過程,能夠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三):學情分析
這部分內容,學生在高一的時候就已經涉及過,對這部分內容不會很陌生。但是由于這節課要求學生對前面的知識很熟悉,因此在設計時仍然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去鞏固舊知識,實踐證明,這樣做還是有一定效果的。這節課在分析傳統產業衰落原因時,學生可能會遇到困難。因此,在教學中花費了很多時間去處理這個問題,特別是運用大屏幕很好的解決了這一難題。
二:說學案
根據教材、市編學案、《課程標準》、高三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了學案。
(一) :學習目標.。
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應該有個目標,如果教師沒有教學目標,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整堂課的重難點和節奏,同樣如果不能給學生出示學習目標,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進入到課堂的學習中去,致使學生的課堂效率極差。因此,在編寫學案時,我特別注意對學案學習目標的制定,在制定時充分考慮了我們學生的實際水平。
(二):學案結構
對于學案的結構在編寫時,我察看了其他老師的一些學案,同時結合我們市編學案、高三學生的實際水平對學案的結構作了如下處理:學案的導學功能一定要強,也就是說,學案要能夠起到引導學生去學習的一個目的,學生憑借學案就能自主地去探究、去學習。在設計問題時,注重了能夠既能激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又能更好的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如根據學生自己總結得出的魯爾區的區位優勢,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魯爾區憑借自身的優勢可以發展哪些工業部門,這些工業部門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對于這樣的問題由于學生是根據自己獲取的知識去進行思考,學生很樂意接受,并且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更全面的去分析問題。本學案的設計,就是力求能夠環環相扣,梳理好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能夠更好的使學生把握整節課的思路。
(三):學法指導
不同的課題要求教師應該運用不同的教法,也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教法能很好的理清思路。針對本節課的特點,以及高三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引導學生運用看圖、填表、討論、交流的方法,通過這些方法的綜合運用,不僅使學生很好的掌握本節課的內容,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綜合看待問題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題目的設計
在這次學案中,我一共設計了三個思考題,三個選擇題,一個綜合題。對于三個思考題,我主要是針對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能力進行考察。通過這三個思考題的回答,我明顯的感覺到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應該是很到位的。這說明這三個問題的設計應該還是不錯的。對于練習題中的三個選擇題和一個綜合題,主要是針對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考察。另外還添加了03年北京春季高考題,通過這個高考題能使學生明確這一課的重要性以及在高考中經常涉及到的知識點。
三;說教學過程
(一):錄像導入,激發興趣
要想整堂課抓住學生,就應該從一開始就使學生對這節課感興趣。因此在這節課中,我采用了放錄像的方式,并且要求學生在觀看錄像的過程中,注意聽一下,這段錄像介紹了哪個區域,并且這個區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果不其然,學生的視覺、聽覺、思維都運作起來,并且很自然的想知道魯爾區為什么會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因此,教師很自然的就把這節課的主題引出來了。
(二):情景設入:
這本節課中我一共給學生設計了三個情境。一是錄像情境。通過錄像,學生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出魯爾區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就為后面進一步講解魯爾區的興起、衰落、繁榮打下良好的基礎。二是以地圖為情境,地理教學尤其注意的是對于地圖的應用。因此在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看大屏幕上的圖,然后找學生從圖中說出魯爾區的位置,以及這種位置的優越性,這就為后面講解魯爾區工業的發展做好了很好的鋪墊。然后繼續出示地圖,進一步的挖掘圖中的信息,從圖中可以讀出哪些有利于魯爾區發展的資源條件。經過對這兩幅圖的判讀,學生不僅知道了魯爾區發展起來的優勢條件,而且還進一步認識到了地圖的重要性,這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第三個情境是假設你是魯爾區的決策者,你該采取哪些措施。這樣的問題設計,學生能夠開動腦筋,積極地去進行思考,通過自己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去落實本節課的目標。
(三):知識的梳理
第一步:根據學生從圖中讀出的魯爾區發展工業的條件,進一步引導,根據這些資源,思考一下魯爾區可以發展哪些工業部門(學生之間通過討論、分析).
第二步:展示大屏幕,通過大屏幕的配合使用,學生能夠清晰得出魯爾區能夠發展的工業部門,以及魯爾區的產業結構(通過教師對資源的分析,以及各種工業部門之間的聯系)
第三步:為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隨后我讓學生做了03年北京春季的高考題,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以及培養學生做題能力,還有就是讓學生明確這部分內容在高考中的地位,使他們能夠更加的重視這節課。
第四步:通過前面的錄像,讓學生意識到魯爾區在繁榮后經歷了一個衰落的過程,因此自然而然的就引入到第二個問題上,魯爾區出現了怎樣的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又是什么,學生有一股探求知識的欲望。因此,我適時引導,讓學生看課本找到魯爾區出現了的問題,并對照學案,分析出現衰落的原因。
第五步:學生在填完學案后,自然就明白了魯爾區出現的問題,可是對于出現問題原因有的學生還是不明白,我就引導他們想一下魯爾區各工業部門之間存在的聯系,在我的指點下,學生又進入了思考、討論,逐漸的明白了出現衰落的原因。然后,讓學生看大屏幕,通過大屏幕的演示,學生終于理解了為什么魯爾區的傳統產業會衰落(教師適時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
第六步:出現問題后,應該怎樣處理呢?首先我讓學生談了自己的看法,以及解決的措施,對于學生的回答,我都一一進行了點評和表揚。隨后,我引導學生看一下魯爾區政府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的,很自然的就引到了第三個問題——魯爾區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第七步:學生看課本,找到措施,我針對這些措施作了簡單的介紹,隨后讓學生填寫學案上關于這部分的內容,進一步去鞏固、理解這些措施。
第八步:學完知識后,對本節課進行了小結,讓學生起來說一下這節課到底學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是重點、哪些是難點,自己掌握了多少。這樣做就能使學生自己對自己有了一個大致的認識,那么在課下進行復習鞏固時,學生就有了復習的方向。
(四):練習鞏固。
只有做到知識的學以致用,才能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識,因此,我設計了第四個環節,就是要培養學生做題的能力,學以致用的能力。我一共讓學生做了三個選擇題,一個綜合題,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至此,這堂課教學目標基本完成,在整堂課中,主要體現了“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思想,整堂課都是力求學生在動,教師只是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
四:說教學效果
對于這節課的總體效果感覺還滿意,但是在個別地方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改善,特別是對于練習題設計的還較少,不能起到很好的練習效果。再有就是對于個別問題的設計應該再細致一點,爭取能夠用最少的設問解決更多的問題。第三個就是高考題的設計仍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因為高三學生需要接觸到更多的高考題,才能使自己的水平不斷的提高。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效果。一個好的板書可以使學生清晰的明白這節課學了哪些知識點,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因此,在設計這節課的板書時我下了很大功夫,力求能夠做得最好。本節課的板書主要是使知識形成一個網絡,這樣增加了知識間的聯系性,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把握這節課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