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小學生個性傾向的特點
1、小學生需要的特點。
在整個小學階段,兒童有著強烈的活動需要,包括對游戲活動的需要和對運動活動的需要。
認識需要是小學生的主導需要,表現為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趨勢。
交往需要是小學生最基本的社會需要。
...
小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特點
1、對道德知識的理解,從比較膚淺、表面的理解逐步過渡到比較準確的、本質的理解。但是整個小學階段,這種理解的具體性大,概括性較差。如分不清“勇敢”和“冒險”、“謹慎”和“膽怯”等。
2、在道德品質的判斷方面,小學生從只是注意行為的效果過渡到比較全面地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關系。
3、在道德原則的掌握上,從簡單依賴于社會的、他人的規則,逐步過渡到受內心的道德原則制約。
在道德行為的發展來看,在小學階段,兒童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言行基本上是協調一致的,但年齡越小,言行越一致;隨著年齡的增長,言行脫節、能說不會做的現象便會出現。這種言行脫節的現象在小學生身上出現是正常的,是需要教育者理解和加強輔導的問題。一般認為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較復雜,主要有:模仿的傾向,出于無意,成人的要求不一致,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做事、控制自己的能力差。
我國學者研究認為,小學階段道德品質發展的質變時期,即品質發展的“關鍵年齡”,大概出現在三年級下學期前后,這是加強輔導和促進發展的關鍵階段。
結語: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概括為四個方面:
1、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智力和思維能力。小學時期是一個發展智力的好時機。
2、小學生心理發展是協調的,比起初中生的“動蕩性”來,協調性成為其主要特征。小學時期是發展和諧個性、品德和社會性的好時機。
3、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是開放的。此時成人與兒童容易溝通,師生之間、親子之間的關系融洽。小學時期是成人了解兒童真實心理活動,從而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的好時機。
4、小學生心理發展是可塑的。比起逐漸成熟起來的青少年,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變化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小學階段是培養良好心理品質與行為習慣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