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師溫馨提示:近期文武教師網收到舉報,有詐騙分子發布虛假信息,進行騙取報名費,如信息中涉及報名收費,請各位老師謹慎鑒別,確認無誤后再繳費報名,以免上當受騙,一般教育局組織的招聘才需要支付費用,學校招聘不需要支付,文武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歡迎加入黑龍江教師考編群,群號:518612640,考情、招聘信息早知道
為切實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管理,有效推進我縣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含中職畢業生)及社會失業青年就業見習工作,營造有利于各類高校畢業生及適用人才集聚發展的良好環境,根據《黑龍江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現面向社會招募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人員,具體要求通知如下:
一、招募的原則
(一)堅持德才兼備、任人唯賢的原則;
(二)堅持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
(三)一次性就業見習原則,對已參加過就業見習的高校畢業生和社會失業青年,不再參加見習。
二、招募人數
根據工作需要,計劃招募事業單位就業見習人員40人,企業就業見習人員40人。
三、招募條件
報名參加就業見習人員應具備下列基本條件:
(一)持《就業失業登記證》或《就業創業證》,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
(二)熱愛所申報崗位的工作,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品行端正;
(三)現無工作單位人員(目前省內在崗且簽定一年以上的勞動合同的人員,視為有工作單位);
(四)具有2019年或2020年畢業的國家統招的大中專以上學歷(包括2019-2020年職業高中畢業生和中職畢業生)及16-24周歲失業青年;
(五)身體健康,符合見習崗位的身體條件;
(六)有單位參保記錄人員不得報名。
四、招募程序
(一)組織報名
1、報名時間:2021年05月12日開始(不含周六、周日)。
2、報名地點:拜泉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服務大廳,一樓西側就業服務中心窗口。
3、報名時需攜帶的材料:
(1)就業見習人員報名表(附件2)一式三份(到拜泉縣政府網站下載);
(2)報名人員需提供本人身份證、有效畢業證原件,大中專學歷以上還需提供報到證,復印件一式三份,教育部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備案表(在學信網http://www.chsi.com.cn上查詢、打印教育部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備案表)。
(3)近期1寸免冠彩色同版照片5張;
(4)居住地轄區(鄉鎮、社區)出具的本人近期居住及無違紀佐證材料。
4、報名注意事項:
(1)報名的就業見習人員應如實提交有關信息和材料。凡弄虛作假的,一經查實,取消就業見習資格;
(2)申請報名參加就業見習人員,由人社局研究后確定就業見習單位。
(3)《報名表》填寫信息不真實、不完整或填寫錯誤的,責任由報名人員自負;如因特殊情況他人代為填寫報名信息的,視為就業見習人員本人填寫,由就業見習人員本人承擔相關責任。
(二)確定單位
縣就業見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單位上報的就業見習需求情況,確定其擬就業見習人員,交就業見習單位進行考察政審。
(二)組織政審
考察政審工作在縣就業見習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部署和指導下,由就業見習單位負責實施。見習單位應組成考察政審組,考察政審組由兩人以上組成,要客觀、公正,并據實寫出考察政審材料,做出政審結論,提出單位就業見習人員政審聘用意見,上報縣就業見習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批。
見習單位在考察政審中發現不符合報名條件的考生,可上報由縣就業見習領導小組辦公室取消該就業見習人員資格。
五、公示和聘用
合格擬聘用就業見習人員在拜泉縣政府網站公示3個工作日,公示期滿無異議后,在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下,由就業見習單位與見習人員簽定就業見習協議,見習期限最長為一年,滿一年后,就業見習期自動結束。(《黑龍江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管理辦法(試行)》規定:見習高校畢業生被見習單位正式錄(聘)用的,企業用人單位要依法及時與其簽訂勞動合同,見習時間合并計算工齡)。
六、相關待遇
為被聘用就業見習的人員就業見習補貼每月1450元,見習單位為就業見習人員購買一年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七、工作要求及注意事項
(一)紀律監督
就業見習人員招募工作要主動接受紀檢、監察機關和社會各界監督。工作人員和就業見習人員要嚴格遵守有關規章制度,確保就業見習工作落到實處,對就業見習工作中有違反規定或弄虛作假的,一經查實,將按有關規定嚴肅處理。
咨詢電話:0452-7669019(拜泉縣人社局就業服務中心)
監督電話:0452-7668803(拜泉縣紀律監察委員會)
(二)就業見習招募和見習工作各環節中,國家、省、市出臺新的規定的,按新規定執行。
(三)本公告歸拜泉縣招募就業見習人員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解釋。在招募過程中,發布的各項就業見習招募信息(如資格審查、減少或取消職位等內容)都將在拜泉縣政府網站上公布,請報名就業見習人員密切注意公布的信息,由于本人原因未能報名成功其后果自行負責。
(四)就業見習招募工作未盡事宜,另行通知。
拜泉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1年0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