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語文教育理論與實踐】
填空題(每空1分,共5分)
1.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2.達到知識目標,要依靠的形成和發展;達到,要依靠科學的訓練;達到情意目標,要依靠。
【第二部分語文專業基礎知識】
得分評卷人
一、看拼音寫詞語(每空2分,共8分)
zhuó yuè chún shú màn yán rónɡ qià
()()()()
得分評卷人
二、用“——”在括號里畫出帶點字的正確讀音
(每小題1分,共4分)
1.殲滅(jiān qiān)2.勉強(qiánɡ qiǎng)
3.模型(mó mú)4.似乎(shì sì)
得分評卷人
三、把多義詞的正確解釋的序號寫在括號里(每空2分,共8分)
絕:①一定 ②斷 ③獨特 ④走不通
絕技() 絕對() 絕交() 堪稱一絕()
得分評卷人
四、修改下面的病句(每小題3分,共6分)
1.今年的小麥、玉米、稻谷、油菜等糧食作物獲得了豐收。
2.經過老師的教育,小明改正了很多不正確的缺點。
得分評卷人
五、古詩(第1小題6分;第2小題4分;第3小題5分,共15分)
獨在異鄉為異客,,,遍插茱萸少一人。
1.把詩句補充完整。
2. 解釋帶點的詞語。
獨:異鄉:
3.寫出詩的前兩句意思。
得分評卷人
六、現代文閱讀(每小題3分,共12分)
轉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區別只是多了能使它產生額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學家就已經知道了怎樣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將外來基因移植到某種植物的脫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產生靠雜交方式根本無法獲得的某種新的特性:抗除莠劑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種害蟲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來自任何生命體:細菌、病毒、昆蟲等。
轉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種植有1000萬公頃左右,種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紅柿等。在實驗室試種的還有萵苣、西瓜、稻谷等品種。試驗的目的除了增產之外,還在于提高這些品種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時也有專家擔心轉基因作物可能對環境有危險。比如在美國栽種的那種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現一些更難對付的害蟲。這類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殺蟲藥”,一種像任何一種農藥一樣能選擇殺死某些害蟲的“霧劑”。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劑的作物,它們一旦同野生狀態下的“表姐妹”雜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會因此而成為除莠劑無法除掉的變種了。
對于這種技術,盡管還有些問題需要繼續研究,但這確是人類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場空前的革命。
1.根據文意,對“轉基因作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因環境影響脫氧核糖核酸的變化而產生額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夠產生抗除莠劑、抗植物病毒等額外基因的作物。
C.一種利用移植其他生命體基因而形成的新的雜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體基因從而產生額外特性的作物。
2.對文中畫線處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新害蟲的出現與能抗蟲害作物分泌的“霧劑”污染環境有關。
B.美國的那種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種是無法對付害蟲的。
C.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殺死的害蟲出現。
D.那種能抗蟲害的作物,在抗蟲害的同時,又保護了一些害蟲。
3.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所有品種都得到推廣種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轉基因技術研究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
C.更難對付的害蟲的加快出現將是轉基因作物給環境帶來的最大危險。
D.增產并不是轉基因技術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興趣的。
4.對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A.生物學家知道怎樣通過轉基因技術使作物產生抗除莠劑等特性不過十多年時間。
B.轉基因作物可能給環境帶來危險是轉基因技術研究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劑作物雜交之后的變種已經給農業生產帶來新問題。
D.轉基因是一種新的生物工程技術,它給作物栽培帶來從未有過的根本改革。
【參考答案】
第一部分語文教育理論與實踐
填空題
1.課堂內外學校內外
2.認識結構能力目標潛移默化
第二部分語文專業基礎知識
一、看拼音寫詞語
卓越純熟 蔓延融洽
二、用“——”在括號里畫出帶點字的正確讀音
1. jiān 2. qiánɡ 3. mó 4. sì
三、把多義詞的正確解釋的序號寫在括號里
絕技(③)絕對(①)絕效(②)堪稱一絕(③)
四、修改下面的病句
1.今年的小麥、玉米、稻谷、油菜等農作物獲得了豐收。
2.經過老師的教育,小明改正了很多缺點。
五、古詩
1.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
2.獨: 獨自異鄉: 外地
3.獨自在外地闖蕩,每到過節時就會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
六、現代文閱讀
1.D 【解析】由文中第一句“轉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區別只是多了能使它產生額外特性的基因”可知。
2.C 【解析】由“可能加快出現一些更難對付的害蟲”這句得出C項。
3.B 【解析】由文中第三自然段可知,再者A、C、D三項語言太絕對,可排除。
4.C 【解析】由第三自然段中的“可能”“一旦”說明這種雜交也許會給農業帶來新問題,但不是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