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師招聘網
首頁 浙江教師 福建教師 江蘇教師 廣東教師 江西教師 安徽教師 北京教師 上海教師 天津教師 湖南教師 湖北教師 河南教師
河北教師 海南教師 重慶教師 貴州教師 遼寧教師 吉林教師 山西教師 廣西教師 云南教師 陜西教師 甘肅教師 青海教師 四川教師
山東教師 內蒙古教師 黑龍江教師 寧夏教師 新疆教師 西藏教師 教師面試 說課稿 考試大綱 教師招聘試題 特崗教師 教師資格考試 教師資格大綱
杭州教師  廣州教師  長沙教師  南京教師  福州教師  南昌教師  教師考試大綱  教師資格大綱  政治資料  地理資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師資格考試 >> 小學教師資格試題 >> 內容

2012年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備考:小學綜合素質知識(14)(3)

時間:2012-9-27 11:01:28 點擊:

  核心提示:2012年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備考:小學綜合素質知識(14) ...
【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司馬光《赤壁之戰》:“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毛澤東詞《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辛棄疾詞《南鄉子》:“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指整個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司馬光《赤壁之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

【四海】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戰》:“遂破荊州,威震四海。”《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五人墓碑記》:“四海之大,有幾人次?”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過秦論》:“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觳之戰》:“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再如《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澠池。”《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赤壁之戰》:“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王安石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淮左】淮水東面。《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予財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關中】所指范圍不-,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雁蕩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采草藥》:“嶺嶠微草,凌冬不雕。”(這里特指兩廣-帶)。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采草藥》:“朔漠則桃李夏榮。”《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氣指北方的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記王忠肅公翱事》:“公-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簡稱“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過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

【州】《隆中對》:“自董卓以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赤壁之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后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譚嗣同》:“旋升寧夏道”,這里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于現在的省。《(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游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柳敬亭傳》:“嘗奉命至金陵。”《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皆產梅。”《梅花嶺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再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柳敬亭傳》:“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指南錄>后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卷。”

五、科舉制度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種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蜜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千三百多年。《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20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名叫解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名皆稱傳臚,-、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考中進士,-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科舉制度殿試第-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舉人參加會試,第-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后,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財。

【生員】即秀才。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刺。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破題”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人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范圍,要模擬圣賢的口氣,傳達圣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訓儉示康》:“同年日:‘君賜不可違也。”’【校】夏代學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作者:不詳 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
  • 文武教師招聘網(www.guoyanxin667788.com) © 2012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長聯系QQ:799752985 浙ICP備11036874號-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師招聘網
  •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免费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品精,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 | 午夜福利国产片3 | 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在线理论三级午夜电影 | 亚洲精品国产一卡二卡三 |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