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環境的概念
環境泛指個體生活中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若按環境的范圍分,可分為大環境(指個體所處的總體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如某一國家、某一地區)和小環境(與個體直接發生聯系的自然
環境和社會環境。如一個家庭、一所學校)。小環境對個體的影響更為直接,所以,教育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環境上。
2.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環境對人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很明顯的,我國古代對此早有研究。墨子提出“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而“孟母三遷”更是說明古人注重環境對人的熏陶。
環境對個體的影響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
(2)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3)人在接受環境時,也不是消極被動的。
(三)個體主觀能動性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人身心發展的動力。只有外部環境的客觀要求轉化為個體自身的需要,才能發揮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特點、廣度和深度,主要取決于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的高低;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人不僅能反映客觀環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觀環境以促進自身的發展。
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離開人的活動,遺傳素質、環境和教育所賦予的一切發展條件.都不可能成為人的發展的現實。所以,從個人發展的各種可能變為現實這一意義上說,人的身心發展是通過活動來實現的,個體的活動是個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四)教育
1.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它規定著人的發展方向。學校教育是根據社會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標,選擇合適的內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時間,有計劃地、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對人進行系統的培養。
(2)學校教育是通過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教師不僅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而且熟悉個體心理,懂得采取恰當的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因而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達到預期的效果。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協調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學校教育能夠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給人以更多正面的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發展,從而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養。
2.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的方向與方面作出社會性規范
社會對個體的要求或期望有體質、思想道德、知識能力等多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規范。學校根據這些要求,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專門人才培養的要求而作相應的調整,并有意識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標的形式去規范學校的其他工作,通過各種教育活動促使學生達到規范的目標。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學校教育是目標明確、時間相對集中、有專人指導并進行專門組織的教育活動,此外,學校教育使個體處在一定的學習群體中,個體之間發展水平有差異,這也有助于個體的發展。
(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學校教育的內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礎性,即使專門學校的教育內容,也屬該領域普遍和基礎的部分,因而對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具有長遠的價值。此外,學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這對人的發展來說,更具有長遠的意義。
(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在開發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學校教育內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學生集體中學生間表現出的差異性.有助于個體特殊才能的表現與發現。在個性發展方面,學校教師和領導有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素養,這有助于他們發現學生的個性,并尊重和注意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同時,學生在群體中的生活也有助于從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閃光點。豐富自己的個性。
三、青春期中學生生理的變化
青春期是指由兒童逐漸發育成為成年人的過渡時期。青春期是人體迅速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繼嬰兒期后,人生第二個生長發育的高峰期。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為關鍵的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中學生的身體將會發生顯著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中學生的身體外形
身高、體重和體態的變化,是中學生發育的明顯的外部特征之一。據調查,在青春期之前,學生的身高、體重增長量平均每年為4.7cm、2.38公斤。進入青春期后,學生的身高、體重增長量平均每年為6.35㎝、4.62公斤。身高增長在7、8歲到l7、l8歲期間,最快是12、13歲到l4、l5歲左右。
中學生的身高、體重變化,男女生有明顯的差別。一般來說大約在11歲到l8歲結束,女孩比男孩發育早一年到兩年.女孩從ll歲到l2歲開始步人成年人,男孩是從l2歲到l4歲。這要持續幾年時間,直到男孩和女孩的發育達到同步。
在這個時期.男生的聲音會變粗變猛,甲狀軟骨開始增大,有的男生甚至還長出了胡須;女生的聲音則會變高,胸圍增大。乳房開始慢慢的變的突出,皮下的脂肪開始增多,盆骨和臀圍開始增大。
(二)、體內機能
進入青春期后,中學生身體各個系統和器官的生長發育很不平衡,骨骼的增長比肌肉快,四肢的增長又比軀干快,因此少年的體形很像窄肩、扁胸、長腿的“豆芽菜”。心臟的發育跟不上各器官和系統的生長,所以青少年容易發生頭暈、疲勞、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等現象。
在這個時期,中學生的握力、肺活量、血壓、脈搏、體溫、血紅蛋白、紅血球等生理標志性的因素都將逐漸的生長成熟。各種體內機能的迅速健全和完善,為青春期的心理逐漸成熟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可能性。
(三)腦的發育
大腦的發育在量上沒有顯著的增長.因為兒童在l0歲以前腦重量已有成人的95%。但在質的方面則有較大進展,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能根據假設進行推理,思維的創造性、批判性日益明顯。(同時存在片面性、固執性)(小學高年級開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
(四)性的發育和成熟
中學生在青春發育期表現出的身體形態上的性別特征,這就是第二性征。這青春發育期,性激素的分泌促進男女第二性征的發育和性機能的成熟。
1.男生的第二性征及性成熟
男生的第二性征的發育,主要表現為喉結突起,音變粗,長有胡須和體毛,肌肉和骨骼發育堅實,體態顯得魁梧。男生性的發育是在12歲左右,從睪丸的增大開始的,隨著睪丸的發育,開始出現遺精,首次遺精的平均年齡為l4到15歲左右。
2.女生的第二性征及性成熟
女生的第二性征發育.主要表現為聲音變尖,乳房隆起,骨盆變寬,臀部變大,皮下脂肪增多體態顯得豐滿。女生性的發育是在11歲左右,從乳房的發育開始。在乳房發育之后,生殖器官增大,開始出現月經初潮,初潮的平均年齡為13到14歲左右。但由于遺傳、環境、營養和疾病因素的影響,也存在著早熟、晚熟現象,這些個體差異一起,使早熟和晚熟面臨著不盡相同的心理適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