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省份將改善學校辦學條件作為均衡發展的首要任務,堅持對照標準、抬高底部,不斷加大改善力度。據不完全統計,自2016年以來,69個基本均衡申報縣在義務教育階段累計投入345億元,新建學校307所,改擴建學校3919所,新增學位39萬個,新建校舍面積590萬平方米,新建體育運動場館739萬平方米,新增實驗室、功能室1.8萬間,新增教學儀器設備價值74億元,新增圖書3186萬冊,新增計算機24萬臺。黑龍江、云南兩省分別安排省級財政專項獎補資金6億元、8.9億元,重點投入攻堅縣和貧困地區。重慶市豐都縣大力實施“校地擴展、校舍建設、場地軟化、明廚亮灶、廁所改造、校園文化、綠化美化、特色打造”八大工程。陜西省藍田縣全面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校舍、操場、圖書儀器、網絡、綠化美化、取暖、安全“三防”建設。遼寧省葫蘆島市南票區實現電子白板或交互式一體機在所有教學班的全覆蓋。
(三)抓質量促成長,教師隊伍更優化
7省份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均衡發展的重點任務,在管理體制改革、數量充實、結構調整、交流輪崗、能力提升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據不完全統計,自2016年以來,69個基本均衡申報縣新補充教師共約3萬人;其中音樂、體育、美術、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約6000人,占新補充教師的20%;參與交流的校長和教師達4.9萬人次。陜西省蒲城縣深入推進農村緊缺學科教師無校籍管理、教師退出機制等人事制度改革,創新設崗聘用機制。遼寧省制定了鄉村教師差別化補助政策和副高級職稱不受崗位職數限制的評聘政策,鼓勵廣大鄉村教師安心從教。河北省采取“三區支教計劃”“銀齡講學計劃”“深度貧困縣國培計劃全覆蓋”等辦法,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海南省組織實施“邊遠鄉村教學點小學教師培訓計劃”,完成一輪1.5萬人的全員培訓。重慶市大足區每年區財政額外投入好老師工程830萬元,教育教學質量獎600-1500余萬元,教育系統績效每人每月比其他事業單位高260元。
(四)重精準建制度,教育公平更彰顯
7省份高度重視保障各類特殊群體公平受教育權益,堅持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資助,以需求為導向,積極構建全覆蓋的幫扶體系。海南省較早建立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實行免學雜費、課本費、作業本費、住宿費,補貼伙食費、校服費、學習資料費、交通費的“四免四補”政策。云南省在國家85個試點縣基礎上,將剩余44個縣納入省級營養改善計劃試點范圍,所需資金由省、州(市)共同籌措,實現全省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全覆蓋”。重慶市有2700余所具備條件的普通中小學接收“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為重度殘疾學生建立學籍并送教上門。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各中小學校均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設立了親情熱線和心理咨詢室,各鄉鎮、街道建立了留守兒童動態監測和教育管理制度。
(五)促改革重創新,育人導向更明確
7省份將全面育人作為均衡發展的工作目標,以素質教育為導向,以特色發展為抓手,以思政教育和勞動教育為突破口,不斷完善機制,探索創新,全力提升教育質量。海南省實施“一市縣兩校一園”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工程,充分發揮輻射示范帶動作用。遼寧省大連市西崗區基于“片區 校群”管理模式創新實施“124x”的集團化辦學機制,不斷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河北省武邑縣以“平語近人”進校園系列主題實踐活動為抓手,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學校落地生根。遼寧省培育了一批勞動教育基地,注重開設好綜合實踐課,強化綜合實踐育人。黑龍江省廣泛開展中小學生公益勞動、志愿服務,協同推進美育、勞動教育,設立了217家省級研學旅行試點單位,其中19家入選全國實踐教育基地。
三、主要問題
總體上看,今年通過認定的7個省份69個縣雖然基本達到標準要求,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
(一)教育經費投入仍然不足
部分省份2018年教育經費出現下滑。黑龍江、海南、陜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增長幅度低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黑龍江、遼寧、重慶、陜西在小學和初中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教育事業費、公用經費等指標上,均有不同程度下滑。部分縣教育費附加管理不規范,征收數與教育部門實際使用數差距較大,未建立教育行政部門統籌管理教育費附加的機制,財政部門未將教育費附加及時告知并足額撥付給教育行政部門,造成教育費附加不能及時使用。
(二)學校標準化建設仍有短板
35個基本均衡實地督查縣中,有26個縣、24個縣、27個縣分別存在學校占地面積、運動場地面積、校舍面積不足問題,分別涉及學校319所、222所、223所。有27個縣存在2000人以上大規模學校,其中16個縣存在3000人以上大規模學校。55人以上小學班級占5.80%,60人以上初中班級占12.36%。部分學校功能教室和教學儀器設備不足,設備更新不及時,圖書可讀性較差。還有一些農村學校生活設施不完善,未配備學生飲水設施,教室照明設施不符合采光標準,旱廁未做無害化處理,且條件簡陋、蹲位不足。一些寄宿制學校未建設學生浴室,廁所離宿舍樓較遠。
(三)教師隊伍仍有困難
7個基本均衡申報省份中,共有266個縣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部分縣對公務員發放獎勵性補貼時未考慮中小學教師。黑龍江省大部分地區尚未實施教師績效工資制度。35個基本均衡實地核查縣中,有25個縣不同程度缺少音樂、體育、美術、英語、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共缺2095名,此問題在農村學校更為突出。教師編制動態調整機制不健全,不能均衡配置教師,出現城區學校教師數量緊張、農村學校教師富余的情況。部分縣教師和校長交流機制不完善,缺乏有效激勵措施,導致教師和校長交流比例偏低,沒有充分發揮骨干教師和優秀校長的引領示范作用。個別縣教師培訓經費未達到規定比例要求,農村教師新課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術培訓不夠普及和深入,許多農村教師適應新課程能力不足。
(四)學校管理水平相對滯后
有些地方只重視硬件建設,學校管理和內涵發展相對落后,以分數評價學生、以升學率考核學校的傾向未根本扭轉,體育、藝術等課程開不足開不好,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落實不到位。部分農村學校功能室、教學儀器、計算機使用率不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教學的能力不足。少數學校安全管理有漏洞,“三防”建設不到位,監控攝像頭未實現重點區域全覆蓋,校園未實行封閉化管理,消防器材配備不足,化學藥品使用不規范,食品留樣不符合要求。
(五)民辦教育管理不夠規范
有些地方政府對民辦教育的招生管理、辦學管理不到位,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及在校生比例偏高,個別受檢縣城區義務教育近一半是民辦學校。河北省民辦小學、初中在校生分別占全省小學、初中學生總數的10.84%、18.67%。陜西省個別地方民辦教育體量過大,存在“民強公弱”態勢,導致民辦學!皳裥帷钡葐栴}。還有部分地方校際間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差距較大,生源向優質學校集中,海南省部分縣擇校率仍然高于5%。
四、下一步工作考慮
2020年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教育規劃綱要等重大戰略階段目標收官之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將繼續圍繞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目標,落實2020戰略任務,進一步完善機制,鞏固提高,穩中求進,扎實做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
(一)針對三類地區,壓茬推進
一是做好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常態監測。運用數據,通過網上平臺,持續做好已達標地區基本均衡監測復查,及時發現問題,督促地方整改,鞏固基本均衡成果,確保水平不下滑。二是做好未達標地區基本均衡攻堅督查。以督促國務院提出的中西部地區95%的縣(市、區)到2020年實現基本均衡的目標為重點,加強督導評估和指導,兜住底部,補齊短板,確保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三是穩步推進優質均衡創建。以貫徹落實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為契機,推動基本均衡實現較早地區切實履行責任,健全長效機制,持續加大經費保障力度,壓茬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力促全面發展的理念更鮮明、標準化建設程度更高、教師隊伍更強、人民群眾更滿意,努力推動義務教育向優質均衡邁進。
(二)抓住四個重點,強化督導
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為契機,進一步健全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機制。一是強化對地方政府履行職責的督導,保持持續推進、高強度推進的工作態勢和工作力度,切實落實發展規劃、財政投入、公共資源對義務教育的“三個優先”,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長效機制。二是強化對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督導,多渠道增加教育資源供給,動態合理調整學校布局,抓重點,補短板,著力解決“鄉村弱”“城鎮擠”“大班額”“大校額”問題。三是強化對師資均衡配置的督導,提高教師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提高教師師德水平和專業能力,確保教師收入水平和待遇落實,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解決教師結構性短缺,努力實現教師隊伍素質更強、待遇保障更強、管理制度更強。四是強化對義務教育管理和質量的督導,嚴格執行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政策,規范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招生行為,全面提高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質量觀,全面提升義務教育品質,提升人民群眾“滿意度”和社會“贊譽度”。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北京日報客戶端、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