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勞動的示范性是指教師要給學生作出示范,以自己的形象影響和感化學生。教師只有首先把教材中的智慧和情感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在教學中感染學生。教師在學生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道路上發揮了主導作用,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往往具有神圣的地位。教師的言論行為、道德品行和為人處世的態度,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內容,而且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直接榜樣。
(3)創造性
教育必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教師必須靈活地運用教育原則,創造性地設計教育方法,對不同學生要因材施教。教學內容方面,教師要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加工改造,變成學生可以接受的知識體系,準確、通俗地教給學生。這種創造性還體現在教師的教育機智上,這是一種教師處理教育教學過程中突發或偶發事件的特殊能力,特別是教師面對臨時突發的意外情況,快速做出反應、及時采取恰當措施的能力。
(4)長期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由于人的成長是自然發育和社會化的統一過程,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需要經歷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知識的掌握需要長期積累,技能、技巧也需反復練習才能形成,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形成和培養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教育這種培養人的活動周期長、見效慢,教師的教育影響不能馬上就顯露出來。教師勞動的效果只能在學生未來發展的成就上體現出來,教育的成效最終要在學生參加獨立的社會實踐后才能得到檢驗。
(5)群體和個體的統一性
教師的勞動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上,在一定的目標上,都具有很強的個體性特點。每一位教師都要以自己的知識、才能、品德、智慧去影響學生,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學任務.即教師的勞動從勞動手段角度講主要是以個體勞動的形式進行的。同時,教師的勞動成果又是集體勞動和多方面影響的結果。任何一個學生的身心發展,都不僅僅是不同科目、不同年齡階段許多教師共同影響的結果,也是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本人長期共同努力的結果。教師的個體勞動最終都要融匯于教師的集體勞動之中,教育工作需要教師的群體勞動。教師勞動的群體和個體統一性,要求教師要協調好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綜合環境,特別是處理好自身與教師群體的關系,又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修養和業務水平.
6.教師的職業素養
教師職業素養是由教師的社會角色、地位及其職能等決定的。具體來說,教師職業素質的基本結構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1)道德素質
教師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在其職業生活中所應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以及在此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意識和行為品質。教師職業道德主要包括: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
(2)知識素質
教師擔負著全面培養學生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綜合知識。首先,教師必須具有扎實的業務知識。教師應精通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了解它的歷史、現狀、發展趨勢及與相鄰學科的關系,真正做到融會貫通。教師要精通業務知識,透徹地理解教材,靈活地處理教材,準確地講授教材,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其次,教師必須掌握教育科學理論和教育教學藝術。教師應該更多地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史、教材教法等教育科學理論知識,掌握教育理論,懂得教育規律,具備強烈的教育意識和各種教育教學技能。再次,教師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識。教師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教育質量的提高和發展。嚴密而有組織的教育秩序,更有利于教育T作的開展。同時,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少先隊、共青團丁作,班主任T作以及課外活動等,都需要現代的管理理論作指導,從而使教育活動得以正常的開展。
(3)能力素質
一個合格的現代教師應有以下幾種基本能力:第一,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和講課能力,掌握教學的基本功,如教師應具備分析、處理教材的能力,選擇和運用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的能力;第二,教師應具有良好的組織管理的能力,包括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管理學生、班集體的能力,從集體中選拔學生干部的能力等;第三,作為教師,良好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和非語言表達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這在教育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第四,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已成為現代教師能力的一項基本內容。教師要善于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周圍發生的教育現象進行反思,從中發現問題進行研究,找出教育的規律性,使自己成為“教育研究者”。
(二)現代教師觀
教師觀是指教師對自己教育身份的認識和基本的態度。“教師中心論”曾經一度是比較盛行的觀點,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是“教師中心論”的代表人物。這種觀點強調教師在教育中的權威作用,認為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成為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的學習圍繞教師的教育教學任務來進行。“教師中心論”最大的一個弊端就是學生在教育活動中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而現代教師觀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教師身份可概括為以下幾種:
首先,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不再是傳統教學中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支配者,而是學習環境的設計者。教育活動是學生通過自主活動主動建構學習意義的過程,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其次,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教師應當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和研究,幫助學生制定適宜的學習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在課堂上為全體學生營造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
再次,教師不再是靜態知識的占有者,而應該成為動態教育活動的研究者。教師應成為“行動研究者”、成為教學問題的探索者、新的教學思想的實踐者。通過對自己教育教學行為的反思、研究和改進,達到教師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三)教師的專業發展
1.教師專業發展的概念
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指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即是專業新手到專家型教師的過程。具體來說,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主要包括專業知識的拓展與加深、學科專業素養的深化、教育專業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升華等方面。
2.教師的專業結構構成
(1)教師專業意識
教師的專業意識,主要涉及的是人的主觀世界。教師專業意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教育信念,是指教師自己選擇、認可并確信的教育觀念或教育理念。
②專業態度和動機,主要是指教師專業活動和行為的動力系統。
③自主發展需要和意識,是指教師發展的內在主觀動力。
(2)教師專業知識
教師的專業知識主要包括普通文化知識、專業學科知識、一般教學法知識、學科教學法知識、個人實踐知識等。
(3)教師專業能力
主要包括教師的一般能力和專業特殊技能。
3.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
(1)教師成長的三階段理論
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要和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的成長劃分為關注生存、關注情境和關注學生三個階段。
①關注生存階段
這是教師成長的起始階段,處于這個階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師,他們非常關注自己的生存適應性。他們經常注重自己在學生、同事以及學校領導心目中的地位,出于這種生存憂慮,教師會把大量的時間用于處理人際關系或者管理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