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簡稱。課程改革不僅僅是在教材上有所調整,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新課改”主要有以下幾大改變:
1、課程目標上的改變
過去: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
現在:現在我們經常不告訴學生結果,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做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學習、理解和記憶,體驗過程,培養能力,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例如:學化學,學物理,過去只是明確地告訴學生兩種物質混合會產生怎樣的反應,物理碰撞會運動軌跡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現在我們不再直接告訴學生這些結論,而是讓他們自主地去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2、課程結構上的改變
過去:課程結構強調學科本位,導致學科門類過多。
現在:強調不同功能和價值的課程要有一個比較均衡、合理的結構,符合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3、課程內容上的改變
過去:過去的課程內容重視“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
現在:現在的課程內容強調摒棄之前的“繁、難、偏、舊”,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系的知識。
4、課程實施上的改變
過去: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對于學生的學習采取的模式是“要學生學”。
現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5、課程評價上的改變
過去:強調甄別與選拔,目的在于判別學生的優劣。
現在:強調評價是為了改進教學、促進發展,而不是對學生定性。
6、課程管理上的改變
過去:國家采用統一的課程和教材。
現在:強調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充分調動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也增強教育的針對性,不同的地方現在開始使用不同的教材和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