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圖》作者董源,五代南唐畫家。全卷以橫幅形式圖寫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縱橫的秀美景色,表現了南方的山勢平緩、煙雨朦朧、淡然天成的藝術境界。山頭叢林雜樹以水墨點染,平沙坡岸間以披麻皴擦描繪而成,開卷處有二宮裝女子并立,灘頭列有五人擊鼓奏樂,江面舟中有朱衣貴族端坐,后段近岸處有十人拉網捕魚,山水皆以花青運墨點染,平淡幽深,生動地表現出江南氣候濕潤、煙雨空蒙的特色。人物則以細筆重彩涂寫,神采歷歷俱足,是董源的傳世名作。
32、分析沈周的《廬山高圖》
沈周,明代。該畫全景式構圖,以山為象征,寓意深刻。圖中山巒層疊,草木豐茂,飛瀑高懸,云霧浮動。此畫構圖布局頗具匠心,墨色濃淡層次逐漸變化。作者取王蒙技法,善于組合稠密高疊的石巖,進而形成轉折交搭的層巒,再布置大小林木,復合為整一的自然美,疏密、松緊,有條不紊。
33、分析韓滉的《五牛圖》
韓滉,唐代著名畫家,做過右丞相,工書善畫,尤其擅長畫人物和農村風俗景物。畫中五頭不同形態的牛,從不同角度表現了牛的生活形態和習性,結構準確,造型生動,形象真切,尤其是描寫牛的強健、有力、沉穩而又行動遲緩的形體特征和習性方面,十分傳神。全面的布局統一而又有變化,在處理形體的透視關系等方面,也表現了很高的技巧。它那淳樸自然、穩健有力的畫風也使這幅帶有農村風情的獸畜動物畫顯得更具有藝術魅力。
34、分析徐渭的《雜花圖卷》
徐渭,明代著名畫家、戲曲家和詩人。他敢于革新,創造,他的大寫意畫法開創了我國古代繪畫史上的一種重要畫風,對后來的諸多畫家有重要影響。
全卷共10幅,畫四季花果、樹木13種,洋洋灑灑,一氣呵成。豐潤的牡丹、淋漓的荷葉,皎潔的白蓮,孤傲的秋菊,厚實的石榴,挺俏的梅花,蕭疏的竹葉等疏疏密密,虛虛實實,濃濃淡淡,輕輕重重,所形成的墨的旋律,使人心曠神怡。多種筆勢所形成的墨汁淋漓、風馳雨驟的藝術效果,充分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激情。由于徐渭充分發揮了筆、墨和宣紙的性能,結合了草書的筆法,又真切地把握了對象的本質特點,所以橫涂豎抹,皆能左右逢源,突出地體現了徐渭水墨大寫意花鳥畫的特色。
35、分析朱耷的《荷花水鳥圖》
朱耷,清代。明代宗室后裔,后落發為僧,號八大山人。署款多做“八大”寫成“哭之”“笑之”樣。該畫,孤石倒立,殘荷斜掛,一只縮著脖子、好像蹬著白眼的水鳥孤零零地蹲在石頭頂上,顯得極為冷落孤僻,很像是畫家的自我寫照。全畫用筆和用墨都非常簡練,充分發揮了書法修養的優勢。畫中的大塊空白,更增強了全畫悲涼的氣氛,且給人以無窮的遐想。這是中國畫善于利用空白,使“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突出體現。
36、賞析董希文的《開國大典》
董希文,浙江紹興人,我國當代著名的油畫家和美術教育家。《開國大典》是他的代表作。作品是油畫,并不是照相式地復原當時的情景,而是根據自己的深切感受,對真實的情景作了必要的強調和刪減,特別是大膽地把領導人集中在畫面的左側,同時襯以一排頂天立地的大紅柱子。畫面的右側集中表現了宏大的游行隊伍和遼闊的天空,從而突出了開國大典的盛況額宏偉的氣勢。畫家為了適應這一特定題材的需要,借鑒了我國傳統民間藝術和中國傳統的工筆重彩畫法,強調色調的單純與強烈的對比,從而增強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節日氣氛。紅地毯、紅燈籠、紅柱子、紅旗與藍天、綠樹相呼應;黃色的菊花與金燦燦的燈穗相互呼應,使人感到既富麗堂皇,又熱烈親切。
37、分析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
畫面選擇了五壯士即將跳崖前怒視侵略者的瞬間情節,既鮮明地刻畫出他們對侵華日軍的強烈義憤,又表現出他們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和英勇氣概。作品在構圖上也獨具匠心,將五位英雄的形象組織成一個莊重的三角形,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峰矗立在群峰聳立的狼牙山之巔,從而象征并且突出了抗日英雄永遠屹立于神圣不可侵犯的中華領土,也永遠屹立于中國人民心間這一英雄史詩的主題。
38、分析波提切利的《春》
波提切利,弗羅倫薩畫派的代表人物。該畫用神話人物來表現自然節令。全畫描繪了9個神話人物,西風神、仙女、花神、維納斯、丘比特、三女神、墨丘利。維納斯處于畫面中央是全畫中心人物。她是愛和美的象征,是人性的化身,突出她也就是對人性的歌頌。全畫背景是一片幽靜的桔林(暗喻美第奇家族的徽飾),一派春回大地、花草爭妍的景象。諸神們是為春天的到來而歡歌。對美和愛的追求,即對人性的追求,是這一作品的主題,體現了鮮明的人文主義思想。平面的裝飾性的構圖和生動細膩的人物描寫,特別是三位身披薄紗的優美女神,體現了波提切利秀逸的藝術風格。
39、欣賞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達芬奇,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畫家、科學家和發明家。《最后的晚餐》是達芬奇摻合了油彩的壁畫,畫面取材于基督教圣經中耶穌被猶大出賣的傳說。這個題材有很多人繪制過,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表現手法。達芬奇以他獨到的匠心、卓越的構圖、深刻的人物心理描寫而成為不朽的杰作。達芬奇緊緊抓住耶穌與12個門徒共進晚餐時,突然說出的一句話后眾門徒頓時顯出各種不同的神態這個極富表現力的瞬間,著重刻畫了各個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了畫家對善與惡、美與丑、崇高與卑微的鮮明愛憎,進而對人物的精微描寫,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構圖十分完美:橫幅的畫面以耶穌為中心,組成嚴格對稱的構圖。12個門徒平均分成對稱的四組,這幾組人物之間彼此具有緊密的聯系和各種不同的姿態,顯得豐富而統一。此外,在畫面空間與背景的處理上,用透視法畫出了深遠的空間。所有這些使這一作品成為世界名作。
40、分析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最杰出的雕刻家、畫家、建筑師。《創世紀》壁畫是為西斯廷教堂而作,分布在該教堂整個大廳的屋頂,達500平方米,是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該畫是米開朗基羅在特殊的情況下接受的任務,四年的時間獨自一人在高達18米高的腳手架上完成的,致使完成后頸項嚴重變形。畫面以教堂的建筑結構作框邊,把整個長方形大廳的屋頂劃分成中央和周圍兩大部分,以中央為主全部描繪基督教的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其中宗教故事取材于基督教的“創世紀”之說,共描繪了9幅大型宗教故事畫,周圍建筑框邊的拱邊壁面畫了12個男女先知,四角畫摩西、大衛等故事,在建筑構件上面和間隙處還畫有各種青少年形象。整個壁畫形體鮮明的人物形象共有343個之多,大多數比真人還大。壁畫中的許多人物雖系宗教人物,但他們都不是基督教所宣揚的歷來順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體態健壯,具有強烈的意志與力量,顯示了米開朗基羅是用人文主義思想來表現這些宗教人物的,寄托了他一貫追求的對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理想。所以這一作品與其說是表現虛幻的上帝創造世界的傳說,倒不如說是米開朗基羅對宗教傳說的再創造。
41、 分析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1)宋初市民階層的形成,出現了以市俗生活為中心內容的風俗畫。
(2)通過郊野、汴河、街市三個段落,展現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街市景象。
(3)構圖采用散點透視。布局有序,內容豐富,主題突出。采用線描淡彩畫法,并緊密結合對象的質感特征。
(4)體現了中國古代風俗畫的最高成就,對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以及民俗、服飾、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42、 分析王蒙的《青卞隱居圖》:
(1)元朝的“世事多變”造成文人畫家逃避現實、隱遁山林。
(2)描繪了浙江吳興縣西北18里許的卞山景象。
(3)立軸采用高遠法構圖,畫出卞山自山麓至頂全貌,結構謹嚴,縱橫離奇。畫草廬數間,點出了文人隱逸的主題。畫法先以淡墨勾石骨,再用焦墨皴擦,淡墨微染,層層加深,層次井然。畫面密而不塞,實中有虛,有深遠的空間感。
(4)運用前代畫家之法,創造出線繁點密,蒼茫深厚的新風格。被明代畫家董其昌稱為“天下第一。”
43、 分析米勒的《拾穗》:
(1)1848-1840年是法國現實主義大放光彩的時代,人們渴望在藝術中看到自己生活的時代。
(2)表現三位衣著儉樸的農婦,在收割過的田里尋找遺落的麥穗。
(3)主題鮮明,空間感強,色彩溫暖而沉著,人物形象含蓄、概括,富有雕塑感。
(4)使普通勞動場面登堂入室,其藝術的深刻社會意義在于史詩所不能達到的質樸平凡。
44、分析拉斐爾的《椅中圣母》
拉斐爾,文藝復興三杰之一。善于吸收前輩的長處,融會貫通,創造了被后來的古典主義者尊奉為典范的理想美的藝術世界。
(1)神人合一。畫面的圣母形象就是生活中的人的感覺。
(2)既有基督教題材的傳統繪畫規則,又有作者自己的創造。如光環和衣服的調整
(3)構圖獨具匠心,自然而協調。
45、分析揚凡埃克的《阿爾諾非尼夫婦像》
揚凡埃克兄弟是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著名畫家,油畫材料和技法的革新者。觀察入微、描繪細致、重視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注意空間構成的處理和光、色的表現是他的藝術特點。該畫是世界美術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1)是運用改革后的油畫材料和油畫技法繪制的。畫中的許多景物被描繪得非常出色。如:銅燭燈、貴族袍、小狗毛皮。
(2)作品表現手法新穎而又富于獨創性。如男女組合史無前例,背景十分真實罕見,禮儀般的姿勢。
(3)小圓鏡和簽名,及畫面各部分的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