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共15個例題
——基本概念
【例1】設NA表示阿伏伽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標準狀況下,以任意比例混合的CH4與CO2 的混合物22.4L,所含有的分子數為NA
B.在標準狀況下,NA 個H2O 分子所占體積為22.4L
C.常溫常壓下,活潑金屬從鹽酸中置換出1molH2,發生轉移的電子數為2NA
D.常溫常壓下,28g氮氣含有的核外電子數為10 NA
【錯誤分析】本題易錯選D項。主要原因是部分同學考慮了氮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時,只注意到最外層電子數為5而忽略了內層電子數為2,從而得出錯誤結論。
【解題指導】
解阿伏伽德羅常數為背景的選擇題應注意的問題
1. 物質的狀態 水在標準狀況下不是氣態;SO3 在標準狀況下是固態,常溫常壓下是液態;在標準狀況下,含碳原子數大于四而小于16的烴是液態。
2. 某些物質分子中的原子個數。例如稀有氣體為單原子分子,臭氧為三原子分子,白磷為四原子分子。
3. 一些物質結構中化學鍵的數目。例如SiO2、Si、CH4 、P4等。
4. 特殊物質的摩爾質量。例如D2O、T2O、18O2、D2等。
5. 較復雜的氧化還原反應中,求算電子轉移數目。如Na2O2和水,Cl2和NaOH溶液反應等。
6. 用到22.4L.mol-1時,必須注意氣體是否處于標準狀況。
7. 某些離子或原子團是否水解,引起離子數目變化等。
【答案】本題的正確選項為A、C
在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所占體積都約為22.4L。因為決定它們體積大小的因素是氣體分子間的距離,而不是分子本身體積的大小。因此對于混合氣體,此結論也一定成立(混合氣體在標準狀況下能自發反應,而導致反應前后氣體分子數不等除外如:NO和O2 )。所以在標準狀況下1mol混合氣體所占體積也是22.4L。反過來在標準狀況下每22.4L氣體所含分子數就一定是NA 。A項正確。
在標準狀況下H2O 并不是氣態。而對于液體或固體物質來說,決定它們體積的因素是粒子本身的大小。不同粒子,其本身大小不同,體積也就不同。在標準狀況下,1mol的H2O的體積不是22.4L.B項不正確。
物質的量和質量都是與溫度、壓強無關的基本物理量。也就是說,1mol物質在任何溫度下,所含粒子數都仍為阿伏伽德羅常數(條件是該物質在此溫度下能存在且不發生反應)因此當+1價的氫被活潑金屬還原成0價的氫時,只要有1molH2生成,就必然轉移2mol電子,即轉移電子總數為2NA(不管是標況還是常壓)。C正確。
氫原子核外有7個電子,氮氣分子核外有14個電子。則1molN2含有的核外電子數就是14NA.D項不正確。
【練習1】設NA表示阿伏伽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B. 1L0.5mol.l-1的CaCl2溶液中所含有的Cl-數為0.5NA
C. 常溫常壓下,32g氧氣中所含的質子數為16NA
D. 標準狀況下,11.2L的CH4中含有的氫原子數為NA
【例2】把aL硫酸銨和硝酸銨的混合液分成兩等份,一份加入bmol 燒堿并加熱,剛好把NH3 全部趕出。另一份需消耗cmolBaCl2,沉淀反應剛好完全,原溶液中硝酸根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
A.
mol.l-1 B. mol.l-1
C. mol.l-1 D. mol.l-1
【錯誤分析】解題過程中容易忽略離子反應是在混合溶液分成兩等份以后進行的,用關系式求出NH4+、SO42-的物質的量誤認為就是原溶液中NH4+和SO42-的物質的量,造成錯選A。
【解題指導】
對于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問題應準確掌握概念、公式,在應用時,還要注意溶質的質量守恒、物質的量守恒及溶液的電荷守恒、質量守恒等。
一、關于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主要包括:
1. 溶質的質量、溶液的體積和物質的量濃度之間的計算。可運用公式:n=m/M,c=n/V或運用倍數關系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質的物質的量。
2. 已知氣體溶質的體積(標準狀況下)、水的體積和溶液的密度,計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應先運用n=V(氣體)/22.4L.mol-1,求出溶質的物質的量,運用V(溶液)=m/ ρ求出溶液的體積。
3. 計算溶液中的離子濃度,需根據溶質的電離方程式,算出離子的物質的量。
二、溶液中的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之間的換算
C=1000ρw/M按此公式換算即可
三、溶液稀釋或混合的計算
根據稀釋前后,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不變的公式或溶質的質量不變的公式計算有關問題。
四、HCl、NH3 等氣體經噴泉實驗所得溶液濃度的無數據巧算方法: 令氣體體積(標準狀況)為1L(不論溶液是否充滿燒瓶)噴泉后溶液體積亦為1L,故c=1/22.4mol.L-1為恒值;但w不為恒值,可根據氣體摩爾質量、溶液密度來進行計算。
【答案】本題的正確選項為D
對于混合溶液,首先分析溶液中有哪些離子,再分別求出各種離子的物質的量,利用電荷守恒法求解。離子反應有:NH4++OH-==NH3↑+H2O, Ba2++SO42-=BaSO4↓
由題意可知,aL混合液分成兩等份:
其中一份有:NH4+—OH-, 另一份有:Ba2+—SO42-
bmol bmol cmol cmol
則aL混合液中,有2bmolNH4+,有2cmolSO42-,在溶液中,根據電荷守恒有:
2bmol×1=2cmol×2+c(NO3-)×aL×1,得c(NO3-)= mol.l-1
【練習2】Vml密度為ρg.ml-1的某溶液中含有相對分子質量為M的溶質mg,該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W﹪,物質的量濃度為cmol.L-1,那么下列關系式正確的是( )
A.m=VρW/1000 B.c=1000Wρ/M
C.W﹪=W﹪c/1000ρ D.c=1000m/VM
【例3】實驗室里需用480 mL 0.1 mol/L的硫酸銅溶液,現選取500 mL容量瓶進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確的是( )
A. 稱取7.68 g硫酸銅,加入500 mL水
B. 稱取12.0 g膽礬配成500 mL溶液
C. 稱取8.0 g硫酸銅,加入500 mL水
D. 稱取12.5 g膽礬配成500 mL溶液
【錯誤分析】由于要配置480mL0.1 mol/L的硫酸銅溶液,因此需要溶質的質量為:(1)若溶質為硫酸銅,則0.48×160×0.1=7.68g,因此選擇A選項;(2)若溶質為CuSO4.5H2O,0.48×250×0.1=12.0g;因此選擇B選項。
錯誤原因:(1)沒有注意容量瓶的規格和特點。由于容量瓶為容量500mL,且容量瓶只有一個刻度(標線),因此只能用該儀器配制500mL的溶液;(2)配制溶液時,所得的體積應該是溶液的體積,而不是加入的水的體積。
【解題指導】要配制500 mL 0.1 mol/L的CuSO4溶液需CuSO4 0.05mol即膽礬:0.05 mol×250 g/mol1=12.5 g,CuSO4為8 g,所需溶液為500 mL,而不是加水的體積為 500 mL,故A、B、C都不對。
【答案】本題的正確選項為D
【練習3】20℃時有ag硫酸銅溶液Vml.將溶液蒸發掉bg水后恢復到20℃,恰好全部生成硫酸銅晶體(CuSO4.5H20),則下列關系式錯誤的是( )
A. 原硫酸銅溶液的密度為ρ= g.cm-3
B. 生成硫酸銅晶體的物質的量為n(CuSO4.5H20)= mol
C.原硫酸銅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c(CuSO4)= mol.L-1
D. 原硫酸銅溶液的質量分數為w ( CuSO4) = ﹪
【例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溶液和膠體的本質區別是當一束光線通過膠體時可出現一條光亮的通路,溶液則沒有此現象。
B. 制備Fe(OH)3膠體的方法是將飽和氯化鐵溶液加熱煮沸
C. 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溶于酒精可形成膠體
D. 滲析是鑒別溶液和膠體最簡便的方法
【錯誤分析】對膠體和溶液的本質區別是粒子的大小認識不清,而錯誤的認為丁達爾現象是它們的本質區別。
【解題指導】解決膠體的有關試題,關鍵在于要了解膠體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質和應用。要根據膠粒的結構特征來區分膠體與其他分散系的本質差異。
【答案】本題的正確選項為C
可以利用丁達爾現象鑒別溶液和膠體,但這不是它們的本質區別,A項錯誤。制備Fe(OH)3膠體的方法是將飽和氯化鐵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直至變成紅褐色。所以B錯誤。滲析主要用于溶液和膠體的分離和提純,如要鑒別最簡單餓方法是利用丁達爾現象進行鑒別。
【練習4】下列關于膠體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布朗運動是膠體粒子特有的運動方式,可以據此把膠體、溶液、懸濁液區別開來。
B. 光線透過膠體時,膠體發生丁達爾效應
C. 用滲析的方法凈化膠體時,使用的半透膜只能讓較小的分子、離子通過。
D. 膠體粒子具有較大的表面積,能吸附陽離子或陰離子,故在電場作用下會產生電泳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