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解析] 領導決策體制,是指在決策過程中承擔決策的機構和人員所形成的組織形式。該公共政策的行動小組從組織上實行輪流制的集體領導,從技術上來說則實行德爾菲法,即身份公開、匿名表態(tài)、間接溝通、控制反饋,這種方案組織在知識經濟時代更多的是一種觀點匯聚、同步創(chuàng)新的“知識實踐社團”,因此屬于方案式結構的決策體制。A項正確。
2.D[解析] 組織管理活動的效果與目標方向和工作效率成正比關
系,因此D項正確。
3.D[解析] 政策評價實質是一種價值判斷,根據政策評估的多個標準,如生產力標準、效益標準、效率標準、公平標準以及政策回應度等,可以把公共政策的評價方法分為比較分析法、整體評價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法。D項正確。
4.C[解析] 公共政策系統(tǒng)與其環(huán)境超系統(tǒng)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一方面,環(huán)境超系統(tǒng)是政策系統(tǒng)形成和運行的條件和背景;另一方面,公共政策系統(tǒng)的運行又會改變環(huán)境超系統(tǒng)的狀態(tài)。環(huán)境超系統(tǒng)對公共政策系統(tǒng)的影響是通過環(huán)境中的不同因素和方面對相應的政策制約和作用體現(xiàn)出來的。其中,社會-文化環(huán)境因素不僅決定著公共政策運行的智力條件,而且影響公共政策運行的倫理、心理條件。故C項正確。
5.D[解析] 功能收入分配和規(guī)模收入分配是研究國民收入分配的兩種基本方法。功能收入分配也被稱為“要素收入分配”,是從收入來源角度來研究收入分配的,以企業(yè)為中心,屬于國民收入宏觀層次的初次分配;規(guī)模收入分配也被稱為“家庭收入分配”,關注不同階層的人口比重與其收入比重的關系,屬于國民收入的最終分配。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項。
6.A[解析] 公共財政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社會資源配置活動,這是認識和界定公共支出范圍的基本依據。社會公共需要既不是通常所說的人人都需要,也不是一般說的大家的需要,而是維持一定社會存在和正常發(fā)展,必須以社會為單位組織實施的諸多事務的需要。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A項,社會需要是政府進行貨幣資金支出活動的行為依據。
7.C[解析] 行政程序是為完成行政工作和處理行政事務而必須遵循的一系列前后相繼的操作步驟和過程。行政程序存在于一切行政管理之中,并貫穿于一切行政管理的始終。因而其范圍廣泛,內容復雜,可進行多種標準的分類:從行政程序所涉及的對象角度,可將其分為內部程序和外部程序;根據針對某類人或事普遍適用還是針對特定的人或事適用,可分為抽象行政程序和具體行政程序;根據法律是否有明確規(guī)定和要求為標準,可以分為自由行政程序和法定行政程序;根據行政程序的適用階段和原則的不同,可分為行政立法程序、行政執(zhí)法程序和行政司法程序。因此,C項正確。
8.A[解析] 根據行政復議法的立法原則,行政復議是監(jiān)督行政的一種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行政救濟行為,也是國家行政機關系統(tǒng)內部為依法行政而進行自我約束的重要機制。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A項。
9.B[解析] 文獻是用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技術手段記錄人類知識的一種載體。因此,本題中存在于人們腦海中的信息在未被表達出來之前還不能稱之為“文獻”,屬于未來文獻,B項正確。零次文獻是指未經加工出版的手稿、數(shù)據原始記錄等文件。
10. C[解析] 承辦是指對公文的閱讀、貫徹執(zhí)行與辦理,公文只有經過承辦才能產生切實的效用,這是公文處理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故C項正確。
11. C[解析] 信訪作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對于各級黨組織、政府機關有重要意義。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做好信訪工作,認真處理來信、接待來訪,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和要求,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努力為人民群眾服務。在做好信訪工作的同時,對于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在被采納或參考后,成為修訂決策、改進工作的依據之一,這屬于信訪工作的信息反饋制度。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項。
12. D[解析] 《行政許可法》第14條規(guī)定,法律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規(guī)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必要時,國務院可以采用發(fā)布決定的方式設定行政許可。實施后,除臨時性行政許可事項外,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規(guī)。因此,規(guī)章不能設定前置性行政許可,B項錯誤;有權制定規(guī)章的國務院各部委是無權設定行政許可的,A、C項也錯誤。第15條規(guī)定,涉及行政許可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地方性法規(guī)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確需立即實施行政許可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規(guī)章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臨時性的行政許可實施滿一年需要繼續(xù)實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D項。
13. D[解析] 《國家賠償法》第6條規(guī)定,受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要求賠償。 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繼承人和其他有扶養(yǎng)關系的親屬有權要求賠償。受害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的,其權利承受人有權要求賠償。因此,賠償請求人是張某本人,而受害公民為限制行為能力或者無行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行使行政賠償請求權。本題正確答案為D項。
14. D[解析] 綜觀目前各國行政訴訟立法和學說理論,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立法體例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列舉式,即指通過立法以及司法解釋明確規(guī)定行政相對人可以提起訴訟和不能提起訴訟的范圍。第二
種是概括式,即指通過立法明確規(guī)定行政相對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一個基本的抽象標準。第三種是結合式,即指在立法中同時采用列舉式和概括式來劃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我國的《行政訴訟法》關于受案范圍的內容全部都集中在三個條文上,即第2條的概括規(guī)定、第11條的肯定列舉規(guī)定和第12條的否定列舉規(guī)定。因此可以認為,形式與內容統(tǒng)一的混合式,而且是混合式中最為全面的一種,即“概括式+肯定列舉式+否定列舉式”是我國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制度模式。本題正確答案為D項。
15. B[解析] 公務員管理制度的理念創(chuàng)新主要實施三個“轉向”。一是實現(xiàn)從“成本管理”到“資源管理”的轉向;二是實現(xiàn)從“權力導向”到“市場導向”的轉向;三是實現(xiàn)從“官本位”到“法本位”的轉向。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B項。
16. D[解析] 法律保留原則,是指對于影響人民自由權利的重要事項,沒有法律的明確授權,行政機關不能為行政行為。法律保留原則是行政法的一項重要原則,其強調行政對立法的絕對服從,目的是保障公民自由的權利不受任何國家暴力機關的違法約束。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D項。我國《立法法》第9條規(guī)定,本法第8條規(guī)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guī),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這一條款規(guī)定了我國的法律保留的標準,即將重要的事項僅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來親自制定法律,不得授權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guī)。
17. D[解析] 六盤山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南部、甘肅省東部,南段稱“隴山”,南延至陜西西端寶雞以北。故D項不屬于四川省境內的景觀。
18. B[解析] 四川發(fā)展格局定位是“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即:建設貫通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西部物流中心、商貿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設重要戰(zhàn)略資源開發(fā)基地、現(xiàn)代加工制造業(yè)基地、科技創(chuàng)新產業(yè)化基地、農產品深加工基地,顯著提升產業(yè)聚集力、要素轉化力、市場競爭力和區(qū)域帶動力。
19. A[解析] 略
20. C[解析] A項是2010年胡錦濤主席在日本橫濱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時發(fā)表的演講。B項是本次會議的主題。D項是胡錦濤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開幕式上的演講。
21. A[解析] 2011年11月22日,韓國執(zhí)政黨大國家黨不顧民主黨和民主勞動黨等在野陣營的反對,占領國會并封鎖大門,表決通過了韓美自由貿易協(xié)定(FTA)批準案及14個相關履行案件。由此,韓國成為亞洲唯一與歐盟和美國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締結FTA的國家。
22. A[解析] 依《憲法》第107條的規(guī)定,省、直轄市的人民政府決定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的建置和區(qū)域劃分。
23. A[解析] 訴訟時效中止后,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繼續(xù)計算。當訴訟時效中斷后,從中斷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24. D[解析] 行政處分的形式只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和開除六種形式。勞動教養(yǎng)屬于行政處罰。
25. B[解析] 批復是答復下級機關請示事項的批示性公文;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對象告知或轉達有關事項或文件,讓對象知道或執(zhí)行的公文。
26. C[解析] 呈請性文件指用于匯報工作、陳述情況、提出建議、請求指示或批準的文件。證明性文件指用以對某組織或個人的使命、身份、經歷或某事件提供證據和對有關各方的權利、義務、責任作出規(guī)定的文件。規(guī)范性文件指以強制力推行的用以規(guī)定各種行為規(guī)范的法規(guī)、規(guī)章等。領導指導性文件指由領導指導機關制發(fā)的用于頒布方針政策、法律規(guī)章,指導、布置工作,闡明領導指導原則的文件。故本題選C。
27. B[解析] 合理性原則是行政法治原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指行政行為的內容要客觀、適度、合乎理性。它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存在。
三、多項選擇題
1.ABDE[解析]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而原始社會規(guī)范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和生活過程中自發(fā)形成的;法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而原始社會規(guī)范則是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傳統(tǒng)力量和氏族部落領袖的威信保證實施。故A、B、D、E項表述正確。
2.ACD[解析] 略
3.ABDE[解析] C項描述的是成都中心城區(qū)的發(fā)展定位。
4.BD[解析] 根據《四川省人事爭議處理辦法》,A項,當事人應當以書面形式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C項,仲裁委員會收到仲裁申請書后,應當在15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E項,仲裁庭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補充證據,也有權主動調查收集證據。
5.BCDE[解析] 上行溝通是指在黨和國家機關中,下級公務員向上級表達意見和態(tài)度的溝通方式。諸如下級向上級定期或不定期的工作匯報、反映情況和問題等,都屬上行溝通。上行溝通的優(yōu)點是:下級能將自己的看法、意見向上級領導反映,獲得一定的
滿足,能夠增強下級公務員的參與感;同時,上級領導可以通過公務員的上行溝通了解下級、基層的情況、存在的問題等,有助于上級作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科學決策。上行溝通存在的問題和缺陷是:在上行溝通過程中,下級因處于弱勢地位,容易產生一定的心理距離和心理障礙,因害怕領導打擊報復、給“小鞋”穿,往往報喜不報憂,不愿反映真實情況。為有效發(fā)揮上行溝通的優(yōu)點,克服其可能的缺陷,可以采用下述方法:(1)建立對話與申訴制度。通過這個制度可以處理部屬情緒上及其他方面的問題,進而解除部屬心理上的困惑,使部屬恢復正常的工作行為。(2)確立建議制度。只有確立良好的建議制度,才能鼓勵部屬踴躍提供意見。(3)實行公開、開放制度。主管應保持開放的心理狀態(tài),虛懷若谷,具有容納部屬意見的雅量,并對部屬的意見表示相當?shù)淖鹬嘏c重視。(4)倡導正當?shù)膴蕵坊顒印J组L或主管者不僅應倡導正當?shù)膴蕵坊顒樱覒e極參加。(5)舉行工作匯報或座談會。
四、判斷簡析題
1.√
2.B[解析] 《行政許可法》第69條第2款規(guī)定,被許可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行政許可的,應當予以撤銷。
3.×
4.BCE[解析] 法律與道德雖然互相聯(lián)系,功能互補,但是二者不能互相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律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因此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僅僅提倡公民遵紀守法是遠遠不夠的。因此A項錯誤,B項正確。公民道德建設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而是與法制建設、誠信建設、體制改革等相輔相成的,C項正確。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步伐,順利實現(xiàn)第三步戰(zhàn)略目標,必須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的同時,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逐步形成與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E項正確。D項本身說法無誤,但是與題干所給資料無關。
5.√
6.ABCE[解析] 受聘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事業(yè)單位可以隨時單方面解除聘用合同:(1)連續(xù)曠工超過10個工作日或者1年內累計曠工超過20個工作日的。故D選項說法不正確。(2)被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有期徒刑緩刑的。(3)在試用期內被證明不符合聘用條件的。(4)未經聘用單位同意、擅自出國(境)的,或者出國(境)后未經聘用單位同意逾期不歸的。(5)連續(xù)兩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6)嚴重違反工作紀律或者聘用單位規(guī)章制度的。(7)嚴重失職,徇私舞弊,對聘用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因此,題中事業(yè)單位可以隨時單方面解除與小孫的聘用合同。故A、B、C、E選項正確。
五、案例分析題
1.C[解析] 公文標題一般由三個要素組成,即發(fā)文機關、事由和文種。C項對于事由的表述最為準確合理。
2.D[解析] A、B、C、E項均言之有理,可參照修改。本函主要是有關本市內的相關活動場地的事宜,且已經把事情介紹清楚了,故無需具體說明有哪些特色農產品,D項錯誤。
3.D[解析] 從公文語句的嚴謹性和漢語語法的角度分析,D項表述最為簡潔恰當。
第二部分
一、數(shù)字推理
1.C[解析] 544除以74余26,74除以26余22,26除以22余4,22除以4余2,那么括號處應為4除以2的余數(shù),為0。故本題選C。
2.A[解析] 2=20+30,5=21+31,13=22+32,35=23+33,97=24+34,275=25+35,()=26+36=64+729=793。本題的另外一種求解方法是:5=2×3-1,13=5×3-2,35=13×3-4,97=35×3-8,275=97×3-16,()=275×3-32=793,故本題選A。
3.D[解析] 將題干中給出的各項的各位數(shù)字相加后得到的新數(shù)列是:7,8,9,10,11,12,所以括號處的數(shù)字其各位數(shù)字相加應為13,選項中只有1345符合,故本題選D。
4.A[解析] 對原數(shù)列的分數(shù)進行反約分,得到:35,520,735,1150,1365,1780,()。其分子是連續(xù)的質數(shù),分母是以15為公差的等差數(shù)列,所以括號處的數(shù)字是1995=15,故選A項。
5.B[解析] 前兩項乘積的一半為第三項,即2×4×12=4,4×4×12=8,4×8×12=16,則空缺項為8×16×12=64。故選B。
二、數(shù)學運算
6.A[解析] 原式=123+3×10123×101+13×1010123×10101+20×101010123×1010101+32×10101010123×101010101
=123+323+1323+2023+3223=3
7.C[解析] 設小張每分鐘跑12x米,則小李每分鐘跑8x米,小王每分鐘跑15x米,且有10×(15x-8x)=490,解得x=7,故小李在15分鐘里比小張少跑15×(12×7-8×7)=420(米),選C。
8.D[解析] 根據“師徒合作4天能夠完成”可知師徒三人合作的工作效率是14,根據“師傅單獨完成與兩徒弟合作完成這項工程所需的天數(shù)相等”可知師傅的工作效率為18;根據“師傅與甲徒弟合作所需天數(shù)的2倍與乙徒弟單獨完成這項工程所需的天數(shù)相等”可知師徒三人合作的工作效率是乙徒弟的工作效率的3倍,所以乙徒弟的工作效率為14÷3=112,甲徒弟的工作效率為14-18-112=124,故需要24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