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1年非師范教育類畢業申請認定
高中(中專)及以下教師資格考試試卷教育學(小學)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選項的字母填寫在答題卷的選擇題欄內。
1. 中國歷史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 B )
A、《論語》
B、《學記》
C、《大學》
D、《中庸》
2.我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清末( C )
A、洋務運動的推行
B、京師大學堂
C、廢科舉 興學校
D、北洋大學的創立
3. 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會”等觀點的教育家是( A )
A、杜威
B、陶行知
C、陳鶴琴
D、福祿貝爾
4.“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的觀點屬于( B )
A、環境決定論
B、遺傳決定論
C、教育萬能論
D、二因素論
5. 傳統“師道尊嚴”的師生關系主要體現為一種( A )
A、“以教師為中心”的專制型師生關系
B、“以兒童為中心”的放任型師生關系
C、民主合作式的師生關系
D、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
6. 教師不得有謾罵、體罰、變相體罰或其它侮辱學生的行為,因為學生享有( D )
A、身心健康權
B、人身自由權
C、隱私權
D、人格尊嚴權
7. 最早從理論上闡述班級授課制的著作是( C )
A、洛克的《教育漫話》
B、馬卡連柯的《教育詩篇》
C、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D、斯賓塞的《教育論》
8. 制約課程的三個基本因素是( A )
A、社會、知識和兒童
B、政治、經濟和文化
C、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
D、知識、能力和需要
9. 從教師教的角度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 B )
A、備課
B、上課
C、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D、課外輔導
10.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這句體現了教學的( C )
A、直觀性原則
B、鞏固性原則
C、啟發性原則
D 、因材施教原則
11. 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的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這體現了德育的 ( A )
A、疏導原則
B、因材施教原則
C、導向性原則
D、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12. 班主任既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的管理方式是( A )
A、平行管理
B、常規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標管理
13. 一般來講,教師所扮演的職業角色不包括( D )
A、朋友角色
B、管理者角色
C、研究者角色
D、服務者角色
14. “以身立教”、“為人師表”體現了教師勞動的( C )特點。
A、復雜性
B、創造性
C、示范性
D、長期性
15. 下列不屬于課外活動的是( D )
A、社會活動
B、科技活動
C、文學藝術活動
D、選修課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20個空,每小題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卷的填空題欄內。
16.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言論記載在 《論語》 一書中。
17. 教育學作為一門規范學科的建立,通常以德國教育家 赫爾巴特 的《普通教育學》為標志。
18. 我國《義務教育法》正式頒布于 1986年。
19. 荀子說:“蓬林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反映了 環境 對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20. 機體的某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以通過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起到調節作用,幫助個體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這表明個體身心發展具有 互補性 。
21. 師生關系在教學上是授受關系,在社會道德是 相互促進 關系。
22. 根據課程制定者的不同,課程可以劃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 學校課程 。
23. 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內容編排通常采用直線式和 螺旋式兩種形式。
24.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 主導 作用。
25. 在近代教育史上,對于教學中應如何處理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的關系問題,增長長期存在形式教育論和 實質教育論之爭。
26.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 創新精神 和實踐能力為重點”。
27. 古代社會,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教學組織形式都是實行 個別教學(或個別教學制) 。
28. 測驗的質量指標一般有四個維度,即 信度 、效度、難度、區分度。
29. 我國小學德育主要有道德教育、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三部分構成。
30. 教學進度計劃包括學年教學進度計劃、單元計劃和 課時計劃(教案) 。
31. 把兩個年級以上的兒童編在一個教室里,由一位教師在同一課堂內分別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叫 復式教學 。
32. 班會一般有三類:常規班會、生活會和 主題班會 。
33. 班主任了解學生一般采用觀察法、 談話法 、書面材料和學生作品分析法、調查訪問。
34. 德育過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 德育方法 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35. 學校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按活動的人數和規模可以分為 群眾性活動 、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個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卷的簡答題欄內。
36. 制定小學教育目的的依據是什么?
答:①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②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
③人們的教育理想。
37. 簡述遺傳素質在個體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答:①遺傳素質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②遺傳素質的差異是造成個體間個別差異的原因之一;
③遺傳素質的成熟制約身心發展的水平及階段;
④遺傳素質僅為人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前提,而不能決定人的發展。
38. 簡述小學教學的任務。
答:①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和基本技能;
②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③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④培養小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基礎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39. 簡述小學德育過程的特點。
答:①德育過程是一個促使兒童知、情、意、行互動發展的過程;
②德育過程是一個促使兒童品德結構不斷建構完善的過程;
③德育過程是一個多因素互動、反復且長期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④德育過程是一個兒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過程。
40. 簡述我國小學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答:①加強綜合性,突出課程的整體教育功能;
②加強實踐性,突出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學習;
③加強彈性,體現課程的適應性。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卷的論述題欄內。
41. 案例一:一位小學自然課教師在給學生講“磁鐵”之前演示了一個“魔術”:一盆水中游著一只“鴨子”(標本),教師手中拿著一塊饅頭戲逗“鴨子”,“鴨子”果然緊緊跟著饅頭轉。學生感到驚奇。教師邊演示邊問:“你們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想。”于是教師就從“鴨子”的嘴里取出一塊鐵片,又從饅頭中間拿出一塊磁鐵。接著,他向學生演示了磁鐵的兩端分別對不同的物體的作用,讓學生觀察、討論,并總結出磁鐵的特性。然后,又問學生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運用了磁鐵,學生紛紛舉手,教師請兩個平時不愛回答問題的同學回答并表揚他們。最后,教師要求每個學生思考磁鐵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并將設計方案制作出來。
試分析這位教師在教“磁鐵”這一課時,貫徹了哪些教學原則?運用了哪些教學方法?
答:(1)綜合有效地運用了一下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鞏固性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以及因材施教原則等。
(2)恰當地選擇和創造性地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演示法、談論法、談話法等。(說明)
42.案例二:李老師自師范專科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某中心小學教四年級的語文課。李老師的事業心極強,為了盡快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幾乎將班上的空堂全用于上語文課,因而語文課由每周9節變成了14節,且周周如此。上課時,他將自己認為簡單的、沒意思的課文讓學生自己閱讀或者干脆刪掉,另補充一些自己欣賞的名篇名段,并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大講特講。
你認為李老師的這種做法對嗎?為什么?請運用課程的有關理論知識進行分析。
答:李老師的動機雖是好的,但他所采取的具體做法并不正確。
(1)沒有嚴格按現行小學課程計劃規定的課時開課,隨意占用學生的自習時間,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2)沒有按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隨意增加或削減教學內容,這樣可能會造成學生的片面發展。(3)沒有很好地利用課本,使學生的學習沒有依據,這種脫離課本另搞一套的做法也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