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普通化的趨勢。( )
2.小學教育是指一個國家學制中第一個階段的教育,也稱初等教育。( )
3.學校教育環境具有極大的人為性。( )
4.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沒有社會交往,就沒有社會道德。( )
5.小學班主任的職責是對全班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的發展全面負責。( )
6.學生活動主要是課堂的學習活動。( )
7.班主任產生于個別授課制。( )
8.建立學生檔案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
9.課外活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 )
10.小學教育能不能對社會發展起作用,歸根到底要看小學教育能不能促進兒童的發展。( )
11.教師發展自己,提高專業文化水平是教師教育權的體現。( )
1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既體現了學科課程的優點,也體現了活動課程的優點。( )
13.身心健康權是人身權的最基本權利,包括保護中小學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內容。( )
14.社會、知識和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
15.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學習直接經驗為主。( )
四、情境分析題(共25分)
(一)(本大題共3小題,第1、2小題各3分,第3小題4分,共10分)
北京有一所普通的農村小學,農民子女占了全校學生的63%。一些教師認為,農民子女從小就會勞動,似乎沒有必要進行勞動教育。而學校通過調查發現,一年級學生80%不會系鞋帶;三年級不參加家務勞動的學生占總數的69%,在勞動中怕臟怕累的現象十分突出;五、六年級40%以上學生不能正確對待社會勞動分工。在調查學生父母職業時,有的學生對家長職務帶“長”字的就洋洋得意,家長是普通工人、農民的就不愿填寫,這一調查使教師們感到震驚。請分析:
1.你認為是否有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單選題]
A.有
B.沒有
2.勞動教育有何意義?( )[不定項選擇題]
A.幫助學生樹立勞動觀點,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
B.勞動能啟迪學生的智慧,使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等得到提高
C.改善學生的生理機能,促進學生身體的生長發育
D.提高學生的勞動審美能力
3.學校如何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 )[不定項選擇題]
A.把勞動教育納入整個教學計劃之中,使師生重視勞動教育
B.對國家規定的勞動時間,學校不得隨意刪減
C.勞動教育不應只限制于學校里,而應重視家庭的早期勞動教育
D.勞動教育應該通過生產勞動和公益勞動來實現
(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5分,共15分)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種各樣的新生事物,腦子里千奇百怪的東西很多。有時候,他們會在課堂上或課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比如,你在課堂上講太陽和月亮,有的孩子便會問:“老師,太陽為什么白天出來?月亮為什么晚上才出來?”對這樣的問題還能勉強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課后向我提的問題,真的讓我難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會冷不丁地問你:“老師,什么叫‘酷斃了’?”“老師,怎樣才能當上還珠格格?”我一時啞然。有時我想,或許我真的是年紀大了,不再適合當小學老師了。
請分析:
1.這位教師困惑的主要原因是( )[單選題]
A.學生思維奇怪
B.社會發展太快
C.教育思想觀念現代化落后
D.學校制度不健全
2.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 )[單選題]
A.教師素質現代化
B.教學手段現代化
C.學生觀念現代化
D.教學制度現代化
3.教師素質的現代化包括( )[不定項選擇題]
A.教育思想觀念的現代化
B.職業道德素質的現代化
C.能力素質的現代化
D.學校制度的現代化
江西省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機考真題[小學教育學(二)]
一、單項選擇題
1.B
【解析】主要的教學方法有練習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是講授法。
2.C
【解析】對個別學生的教育也包括了對先進生和后進生的教育,需要和集體教育結合起來。
3.B
【解析】“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說明教學中應重視發展學生自身的能力。
4.C
【解析】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教學任務的保證。
5.C
【解析】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
6.B
【解析】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始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作為教育科學的重要倡導者,他把課程解釋為教學內容的系統組成。
7.A
【解析】個別教學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的狀況相適應,因而最早出現。
8.B
【解析】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
9.D
【解析】行為是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個重要外部表現,是衡量兒童認識與修養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10.A
【解析】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
11.B
【解析】學科活動是課外活動的主體。
12.A
【解析】教育合力是指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統一要求,時空上密切銜接、作用上形式互補、協調一致,形成合力,發揮教育的整體效應。即所謂三結合教育。
13.C
【解析】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結構主義課程論思想是基于其結構主義心理學理論而提出的。
14.D
【解析】由字面意思可知都是強調復習鞏固的,所以說在教學中要貫徹鞏固性原則。
15.B
【解析】課的類型是指根據教學任務劃分的課的種類。
二、多項選擇題
1.AD
【解析】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故其本質區別是社會性和意識性。
2.ABD
【解析】小學教育目的的主要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1)導向作用;(2)激勵作用;(3)評價作用。
3.ABC
【解析】教育理論是基本課程,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
4.ACD
【解析】課外活動按活動的人數和規模可分為群眾性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三類。
5.ABCDE
【解析】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決定了全面發展教育的整體內容,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
6.AB
【解析】人的身心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理的發展;二是心理的發展。
7.ACDE
【解析】幼兒與少年是不同的年齡階段,屬于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8.ABCDE
【解析】基本的教育能力素養有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了解學生及同學生交往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教育科學研究能力。
9.ABCD
【解析】復雜性、創造性、示范性和長期性是教師勞動的特點。
10.ACD
【解析】課程的基本類型有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潛在課程。
三、是非判斷題
1.√
【解析】略。
2.√
【解析】略。
3.√
【解析】略。
4.√
【解析】略。
5.√
【解析】略。
6.×
【解析】學生活動不僅有課堂的學習活動,還有課外活動。
7.×
【解析】班主任產生于班級授課制。
8.×
【解析】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環節。
9.√
【解析】略。
10.√
【解析】略。
11.×
【解析】教師發展自己,提高專業文化水平是教師專業發展權的體現。
12.√
【解析】略。
13.√
【解析】略。
14.√
【解析】略。
15.×
【解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間接經驗的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四、情境分析題
(一)1.A 2.ABCD 3.ABCD
(二)1.C 2.A 3.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