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選自《左傳》)
19.解釋下面加點字的意思。
(1)宋人既成列( )
(2)宋師敗績( )
(3)公傷股( )
20.翻譯下面句子。
(1)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
(2)若愛重傷,則如勿傷!
21.宋襄公在戰爭中錯過了哪幾次有利的戰機?歸納宋襄公說的兩條作戰原則,指出哪一條是主要的。
22.找出子魚批駁上述兩條原則的話。
23.本文中的宋襄公與《曹劌論戰》中的魯莊公有什么不同?
五、現代文閱讀題。(共20分)
(一)閱讀下面短文,完成24~28題(第24、25、26題各2分,第27、28題各4分,共14分)
在愛的站臺上送別(鄧康延)
人生的各個路口,感情負載得最重時,也許就是親友離別的一刻了。時間和空間在那一瞬、那一站里顯示出跳躍前的熱烈和沉郁。我常想,倘若那站臺、機坪、碼頭有知有覺,能承負起那么多的離緒別恨、遠思長情嗎?母與子、夫與妻、姐與妹、朋友同事、知己同學、戀人情侶,目光擁抱著。——當秋雨纏綿時,當暮雪飄灑時,當晨風微拂時,當星云游移時,汽笛響了。
許多人一別再難相逢,這里便成為一個灰蒙蒙的背景,襯托起斑駁記憶;許多人又會久別重逢,于是這里便凝聚起雙倍的柔情。
每當我看到那些含淚又微笑,揮手再跟跑的人們,總覺得心頭有什么被攪起。蒼茫人世,因為這別離,有了某種缺憾;也因為這別離,缺憾成美。
我不能忘記這些場景:送新兵的站臺上,一位母親微笑著壓住淚水。還未佩徽章的兒子以不熟練的動作向她行第一個軍禮,列車和歲月就此行駛在進行曲中。一位鄉下老人送讀大學的孫女遠行,兩人為互讓一張10元錢爭來扯去。我知道了愛有多種形式,錢能表達,卻不能丈量。一方去支邊的一對戀人絞著手話別,他們不能相吻,便用目光擁抱。兩位好似兄弟的青年難舍難分,我問送行的青年,“是老朋友吧?”“不,才相識幾天。”他望著列車消失的前方又補充了一句:“患難之交。”我突然想起兩句詩“天涯何處無芳草”,“相逢何必曾相識”,人世有這兩番境界,也算得上高遠曠達了。而最使我不能忘懷的,還是在四川一個煙雨迷蒙的礦區小站上,一群礦區初中的孩子為幾個實習歸去的師專學生送行。一個女孩率先哭了,頓時,站臺被一片離情濡濕。竟有幾個男孩子爬上火車,要再送一站。素來原則與心腸都挺硬的列車員默然允諾。在車上,我問幾個未來的老師,他們一時難于成句,索性打開一大疊贈送的本子。有一本只題有一句:老師,您不會走出我的心。以后,鐵軌就給了我這樣一個意象:血管。再怎樣延伸,也是循環,終歸走向親友心里、社會心里、祖國心里。
站臺,是一個細膩多情的少女,又是一個粗獷豪放的漢子,它身上淌著南方河的氣息,它肩上托著北方山的情志,它懷著對往日的追憶,它舉著對明天的期冀。
畢竟,時代的站臺,已縮短了遠方與遠方的距離、心與心的距離,已走出了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冷艷,已走出了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愴,已走出了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的孤寂。于是,便有我們這一輩人揣著激情,去西走日喀則,東奔大亞灣,北穿漠河,南跨老山。
流動奔涌的,才是生活。
我向往著遠方,還因為在駛向遠方的路上有許多站,站上有許多故事,故事里有許多相識或不相識的朋友,朋友們以他們各自的送行方式表述著愛意。
人生是流動的,生活是流動的,愛卻永久地站著,與堅固的站臺一起揮手相送。
24.“蒼茫人世,因為這別離,有了某種缺憾;也因為這別離,缺憾成美。”你對這句話有自己的理解嗎?你還能舉出“缺憾成美”的一個例子嗎?
25.文中把站臺比成細膩多情的少女、粗獷豪放的漢子,讀了這篇文章,你還能把站臺比喻成什么?請寫出你的創意。
26.古人筆下的送別詩很多,除了文中出現的之外,你還讀過哪些?請再寫出兩句。
27.作者將筆墨集中于站臺,有哪些原因?閱讀全文后,用自己的語言簡要作答。
28.文中描繪了一些不能忘記的送別場景,你的人生經歷中一定也有過這樣的場景吧,請回憶并描繪出其中的一個細節(不少于30字)。
(二)閱讀下面短文,完成29~31題(每小題2分,共6分)
考古學家在山西省垣曲縣發現了商代城邑遺址,引發出商代歷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問題。
中條山橫亙于山西南端,這里山勢和緩,并沒有想象中的懸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運盆地,南面是黃河谷地。從侯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這兩個地區。在地理位置上,中條山正處在中國文明起源的黃金地段。中國在古代習稱“華夏”,而“華”與“夏”都同中條山有關。“華”字得自華山。“夫中條之山者,蓋華岳之體也”,古人把中條與華山看作一體,只是被黃河割開。華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學上,代表夏朝的“二里頭文化”地兼中條山的兩面。歷史文獻中說中條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東一帶是“有夏之居”。看來夏朝的地域,確實是跨越中條山南北的。地理學強調“人地關系”,夏族與中條的“人山關系”也應當具有獨特的內容。已有考古學家撰文,討論中條山脈在資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興旺。至少,中條山有豐富的銅礦,中部北側又有巨大的鹽池。歷史地理學家關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論述已經很多,而山脈如何對文明做出貢獻尚缺乏討論。
山間奇材,往往是山脈的重要價值所在。不過,從地理空間關系的角度說,山脈的意義則多在于阻隔或護衛。從宏觀人文地理格局上觀察,從中條北面翻越到南面與從南面翻越到北面,意義是不一樣的。中條山北面的汾運盆地是一個群山環繞比較封閉的地區,這里的人們可以過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發展,就必須沖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條,進入黃河谷地,進而東向伊洛,春秋時代的晉國走的就是這樣一條強國之路。反之,從南面北越中條,往往是強者的入侵行為,商朝勢力曾向北擴張,雖有改朝換代的政治意義,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會巨變。
史書所記堯舜的傳說多在中條以北,這或許暗示著夏族的淵源所在。因為夏朝的影響力的強大,汾運盆地便成為法統觀念上的崇高區域。商人滅夏,定要翻越中條占有汾運盆地,意義不僅是獲得這片肥田沃土,還要在法統觀念上最后征服夏人。從動態地理格局上觀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勢力翻越中條的一個進退據點。
29.下列作為文中畫線部分的證據,錯誤的一項是( )
A.山西南端的中條山山勢和緩,并沒有想象中的懸崖峭壁。
B.中國在古代習稱“華夏”,而“華”與“夏”都同中條山有關。
C.古人早已看出中條山與華山本為一體,只是被黃河割開。
D.考古學上代表夏朝的“二里頭文化”地兼中條山南北兩面。
30.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關于中條山脈如何對中國文明做出貢獻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從地理空間關系的角度說,中條山的意義在于聯結汾運盆地和黃河谷地。
C.中條山北面的汾運盆地盡管群山環繞,比較封閉,仍不失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統觀念上滅夏,占有汾運盆地,垣曲無疑是一個必經之地。
31.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作為自然屏障的中條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護衛著夏人的安全。
B.相對而言,歷史地理學界對“人河關系”的研究較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D.歷史文獻中關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記載,說明夏族發祥于汾運盆地。
六、作文(本題共30分)
皇帝要建宮殿,召集百將 ,木匠和石匠暗中競爭,木匠責備小徒弟,小徒弟心中不平,將木匠的尺子弄短了一截,而尺子等工具都是進貢的木材,這樣木柱就短了一塊,木匠和徒弟都面臨殺頭的局面。在焦急中,石匠想了辦法,在石柱上加了一塊東西,石柱凸起一塊,將局面挽救。木匠和徒弟不但得以保存性命,并且石匠的這種方法形成了一種新的建筑風格,沿襲下來。
以“雙贏的智慧”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
1.B 【解析】略。
2.A 【解析】略。
3.D 【解析】“不易燃燒”是石棉的特性,排除A、C項。自尊心應該用“傷害”來形容,排除B項,答案為D。
4.B 【解析】A可惡(wù);C上溯(sù)、畸形(jī);D省親(xǐng)。
5.D 【解析】 A讀書札記;B拮據;C通牒。
6.A 【解析】略。
7.D 【解析】外國好的東西、對中國的進步有益的東西都應該吸收,這應該是拿來主義的真實意思。即有選擇的拿,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8.B 【解析】略。
9.B 【解析】散曲有三種基本類型:小令與套數,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帶過曲。不包括雜劇。
10.C 【解析】轉折復句中,前面的分句說出一個意思,后面的分句則說出與前一分句相反、相對或部分相反的意思。由句中“渺小”和“高尚”這一對意思相對的詞可以看出此句為轉折復句。
二、知識積累與運用。
11.(1)上句寫從樓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東南的吳楚兩地從中分開;下句寫水天相連,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動。
(2)全詩抒發了詩人年老多病、漂泊無依的孤獨感和對國家多難、壯志未酬的無限傷心。
12.(1)不積跬步
(2)學然后知不足
(3)停車坐愛楓林晚
(4)我以我血薦軒轅
13.(1)泰山 華山 嵩山
(2)經 史 子 集
(3)旦 凈 丑
14.看拼音寫詞語
致 使 沉 寂 阻 撓 憂 慮 猝 不 及 防
15.把下面的詞語補充完整,并根據詞語意思,用直線連上右邊相應的表示語
1.萬古長(青)——表示綠的時間
2.千山一(碧)——表示綠的范圍
3.(翠)色欲流——表示綠的形態
16.讀句子,給畫線的字選擇恰當的意思(只填序號)
1)④ 2)⑥ 3)① 4)③ 5)⑤ 6)②
17.根據要求修改下面的句子
(1)縮句:桑娜收養了孩子。
(2)被動句:比利時隊和英格蘭隊被巴西隊擊敗了。 把字句:巴西隊把比利時隊和英格蘭隊擊敗了。
18.請把詩句與相應的季節用線段連接起來
春——草色遙看近卻無
夏——接天蓮葉無窮碧
秋——霜葉紅于二月花
冬——千里黃云白日曛
三、文言文閱讀
19.(1)已經 (2)大敗 (3)大腿
20.(1) 我雖是亡國者(商朝)的后代,(也)不會擊鼓進攻沒有部好陣的敵人。
(2) 如果愛惜(敵人)不讓他再受傷,就不如當初不去殺傷(敵人)!
21.戰機:第一次,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第二次,既濟而未成列。
作戰原則:①不重傷,不禽二毛;②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主要的)。
22.批駁第一條的是“且今之者……則如服焉”。批駁第二條的是“敵之人……猶有懼焉”和“三軍以利用也……鼓儳可也”。
23.宋襄公認識問題膚淺,固執,愚蠢;魯莊公目光短淺,急躁冒進,但能接受曹劌的建議。
四、現代文閱讀。
(一)閱讀下面短文,完成24~28題
24.親人離別,人難團聚是一種遺憾;然而,因離別而產生的祝福是美好的,因離別而演繹出的真情是美妙的。
示例:斷臂維納斯,彎彎的月亮像小船……
25.示例:站臺是一個演繹情感的劇場,包容著纏綿與不舍,傳達著牽掛與祝福。
26.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7.站臺流淌著溫情(充滿愛意);站臺縮短了距離,使人充滿激情;站臺使人們對生活充滿向往之情。
28.略。
(二)閱讀下面短文,完成29~31題
29.A 【解析】A項僅僅強調中條山的山勢特點,不能作為它“正處在中國文明起源的黃金地段”的證據。
30.C 【解析】A項與原文第二段“已有考古學家撰文,討論中條山脈在資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興旺”的說法不一致。B項與原文第三段“從地理空間關系的角度說,山脈的意義則多在于阻隔或護衛”及后文對中條山意義的說明不一致。D項與原文最后“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勢力翻越中條的一個進退據點”的說法不一致,把可能說成了必然。C項可以從原文第三、四段找到依據。
31.B 【解析】略。
五、作文
3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