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趨避式沖突
D.雙重趨避式沖突
28.人們對英雄行為、文化古跡等做出的贊美和感嘆是下列哪項情感( )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正義感
29.馬斯洛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是( )
A.“自我”
B.“自我實現”理論
C.學習理論 D.無意識理論
30.一個人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待人誠實,樂于奉獻。表現出他性格的( )
A.態度特征
B.情緒特征
C.理智特征
D.意志特征
31.絕對感受性和絕對感覺閾限之間存在( )
A.正比關系
B.反比關系
C.相互影響關系
D.不相關關系
32.動機產生的條件是( )
A.內在需要
B.外在刺激誘因
C.興趣和愛好
D.內在需要和外在誘因
33.有的顏色可以引起溫覺或冷覺,而有的顏色帶有接近感和深遠感。這是感覺的( )
A.明適應或暗適應
B.對比特性作用
C.聯覺作用
D.補償作用
34.對活動的目的和結果的一種傾向是( )
A.主導動機
B.社會需要
C.直接興趣
D.間接興趣
六、填空題(本大題共9個小題,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題中橫線上)
35.感應性是指生物有機體以其自身的______對______機體生命的刺激的應答性反應。
36.當感知過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人腦中______出該事物的形象,稱之為記憶表象,簡稱______。
37.意志是指一個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調節、支配自己的行動,______,從而______實現預定目的。
38.心理咨詢的基本步驟是______、了解問題、分析診斷、______和結束咨詢。
39.掌握知識技能基本屬于______范疇,能力屬于______范疇。
40.氣質的類型差異表現為______、多血質、______和抑郁質。
41.動作技能的形成階段有:操作定向階段、______ 、操作的整合階段和______。
42.動機的三個功能是______、______和激勵功能。
43.技能的特點包括:一是______得來的,有別于本能行為;二是一種______,區別于知識;三是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區別于一般的隨意主動。
七、簡答題(本大題4個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44.如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45.情緒、情感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46.注意的基本品質有哪些?
47.什么情況下會出現高原現象?
八、論述題(本題滿分13分)
48.怎樣對青少年進行人際交往教育?
教師資格證全真模擬試卷(九)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A 2.B 3.C 4.B 5.B 6.C 7.B 8.D 9.C 10.D
二、填空題
11.揭示教育規律 指導教育實踐
12.夸美紐斯 杜威
13.教育方法論 教育目的論
14.綱要 課程內容
15.1922 美國
16.不能充分照顧個別差異 容易造成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
17.發展 學習
18.序 校
19.孟子 荀子
三、簡答題
20.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教學原則是人們制定的,屬于第二性東西,也就是說,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的反映,它可能符合教學規律,也可能背離教學規律。
教學規律是教學內部的本質聯系,表現的是一種必然性;教學原則是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強調的是“必須”,需要很好地去貫徹。
自然,教學規律是穩定的,教學原則由于是人們制定的,不同時代會提出一些新的原則,具有一定的變化性。這種區別,可以列成下表:
教學規律與教學原則的區別 | |
教學規律 |
教學原則 |
是客觀的 |
具有主觀性 |
是穩定的 |
有變化 |
反映的是“必然” |
表現的是“必須” |
21.德育內容規定了學生發展的政治方向和應掌握的道德規范,是指用什么樣的思想意識和人生觀來教育學生。我國的德育內容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1)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人們對自己祖國無限熱愛的一種崇高思想感情,同時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2)理想教育。理想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從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出發,每個學生都應有自己的理想。
(3)集體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是無產階級人生觀,與資產階級個人主義人生觀有本質的區別,是衡量一個人思想覺悟高低的標志。
(4)勞動教育。勞動是每一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任何學生不管他干什么,首先是一個勞動者。
(5)自覺紀律教育。自覺紀律既是教育手段又是教育目的。
(6)民主與法制教育。
(7)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
(8)道德教育。
22.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目的的表述幾經變換,雖然提法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總的來說,包括這樣幾個基本點:
(1)培養“勞動者”,或“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教育目的的這個規定。明確了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也指出了我國教育培養出來的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
(2)要求全面發展。這是我國教育目的的另一個基本點。它的含意,既指學生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發展,同時,又指受教育者在德、智、體幾個方面得到發展。
(3)具有獨立個性。一個追求駕馭自己的人,才能自強和自立,才能有崇高的理想。所以,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點,還在于培養受教育者的獨立性,也就是說要使受教育者的個性充分發展,增強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形成受教育者的開拓精神和創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個人價值。這也是現代人的重要特征。
23.分組教學,就是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把他們分為水平不同組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分組教學大致有兩類:一類稱內部分組,即在傳統按年齡編班的班級內再按學生成績將他們分為若干小組,教師進行側重點各不相問的教學;一類稱外部分組,即取消年齡編班,改為按學生的能力或某些測驗成績編班。分組教學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40年代曾受到尖銳批評。現在,由于教育競爭加劇,分組教學重新受到重視。
分組教學最顯著的優點,在于它比班級上課更切合學生個人的水平和特點,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養。但也產生了消極影響,容易使一些學生自卑,一些學生驕傲。再者,教師和家長的意愿常與學校的要求相矛盾,特別是在分組時,很難科學地鑒別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四、論述題
24.德育是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其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德育是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培養有道德有文化的革命事業接班人,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目的,而要完成這一任務,就離不開德育。要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必須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而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因素的人,其思想品德和政治覺悟對生產力的發展至關重要,德育就成為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重要條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是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條件。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在學校教育的培養和個人實踐活動中形成發展起來的。青少年處在一個長知識和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可塑性極大。因此,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形成正確的政治觀點,才能把他們培養成社會主義新人。在這個過程中,這一切得主要靠德育去實現,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3)德育是學校全面發展的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證。在全面發展教育中,德育是重要組成部分,是靈魂,對其他各育起著統帥作用,“是照亮一切的光源”,保證了人的培養方向。
心理學部分
五、選擇題
25.C 26.A 27.C 28.A 29.B 30.A 31.A 32.D 33.C 34.D
六、填空題
35.活動或狀態 直接影響
36.重現 表象
37.克服困難 最終
38.建立關系 幫助指導
39.心理過程 個性心理
40.膽汁質 黏液質
41.操作模仿 操作的完善階段
42.引發功能 指向功能
43.練習 活動方式
七、簡答題
44.(1)創設情景,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調動思維活動的積極性。
(2)提供感性材料的變式和感性經驗的變式。
(3)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科學概念。
(4)揭示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
45.情緒、情感的區別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需要基礎不同。情緒與人的生理需要相聯系;情感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
(2)穩定性不同。情緒具有較強的情境性,一般不太穩定;情感既有情境性,更主要是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
(3)情緒帶有較多的沖動性和外部表現;情感更深沉,很少沖動。
(4)情緒發生較早;情感產生在后。
情緒、情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兩種主觀體驗。情緒是情感產生的基礎,也是情感的外在表現;情感是情緒的本質內容,對情緒有制約作用。
46.(1)注意的廣度;
(2)注意的穩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轉移:
47.一是由于那些促進技能發展的因素與阻礙技能發展的因素相互干擾作用的結果;二是意味著技能結構的改變和實現技能動作的新方式、方法的準備狀態
八、論述題
48.首先,指導青少年掌握人際交往的原則。與人交往首要的是要能夠互相接納,即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每個人都需要友情和尊重,需要得到別人的注意和贊揚。因此,青少年在交往過程中應給予交往對象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才能獲得同樣的尊重與信任,建立一種和諧而愉快的人際關系。
堅持維護自己人格的完整性。一個人要想維護自尊,獲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必須自己尊重自己,與他人進行平等的交往。如對于非原則性的問題,可以考慮適當遷就對方;如果事情與自己的處事原則相矛盾,在不傷對方自尊的前提下,應堅持自己的立場,婉言說明事實,求得他人諒解。拒絕別人的要求時,要以誠懇的態度說明原因,切忌簡單粗暴。
善于控制交往情境,努力消除不利于人際交往的消極因素。如個人的著裝,在家穿什么都可以,若到學校去,或參加集會或拜訪新朋友,就應對自己的著裝多加考慮,要同當時的情境相適宜,不要讓對方和自己感到尷尬,或引起交往誤會。適當的著裝,既是一種禮貌,也是對人對己尊重的表現。
其次,注重人際關系的建立,要注意“第—‘印象”對人際關系的影響,要通過自己優雅、得體的言行舉止、儀表風度、熱情大方的品質,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為人際交往的深入奠定基礎;與人交往應積極主動。主動幫助別人克服困難,當別人有求于自己時,應在合理的前提下盡力滿足對方的要求;善與人進行溝通,人際之間的了解要靠彼此思想和態度上的溝通。經常與人談心,討論問題,交換意見,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關系;移情理解,凡事多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體會別人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后,注意維護人際關系。交往雙方應盡量避免爭論。過多的爭論容易產生誤解。對難于避免的爭論,要容許對方保留自己的意見。善于做批評和自我批評,勇于承認自己的缺點與錯誤并積極改正,才能贏得朋友信任。對他人的批評,應注意方法方式,避免傷害對方自尊,影響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