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學記》中說:“不陵節而施”,下列與其在思想上一致的教學原則是( )。
A.啟發性原則
B.因材施教原則
C.循序漸進原則
D.鞏固性原則
1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所體現的德育方法是( )。
A.說服教育法
B.榜樣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實際鍛煉法
19.校園文化是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之一,在課程類型上,它屬于( )。
A.科學課程
B.活動課程
C.隱性課程
D.核心課程
20.德育的基本途徑是( )。
A.教學
B.政治思想教育
C.政治課
D.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21.中國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是1902年的__________。
22.美國教育家杜威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
23.課程表的安排應遵循的原則是整體性原則、遷移性原則和__________。
24.自編測驗包括客觀題和__________題兩種類型。
25.以__________為主組織學生進行學習,這是學校教育為小學生精心設計的一條認識世界的捷徑。
26.__________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學習動機往往與興趣、求知欲和責任感聯系在一起。
27.__________與學周安排是指學年階段的劃分、各個學期的教學周數、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假期和節日的規定等。
28.小學課程應突出體現__________、兒童自身身心發展要求與兒童身心現有發展水平,以及符合教師的水平、學校的設備完善程度、兒童家庭文化背景等客觀條件。
29.__________是指將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表現和發展動態收集起來作為個體教育依據的檔案。
30.課程不僅規定了各門學科的目的、內容及要求,而且規定了各學科設置的程序和課時分配、__________和學周的安排。
三、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12分)
31.因材施教原則
32.班會
33.指導教學
34.智力
四、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35.在學校教育中,小學常用的基本教學方法有哪些?
36.群眾性活動包括哪些形式?
37.童年期兒童的學習特征是什么?
38.小學教育的具體任務是什么?
39.學生的學習是人類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五、論述題(本大題13分)
40.聯系實際,請闡述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的措施。
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2.B3.B4.C5.D6.B7.A8.A9.B10.B11.A
12.B13.D14.C15.C16.D17.C18.B19.C20.D
二、填空題
21.《欽定學堂章程》或《壬寅學制》
22.《民本主義與教育》
23.生理適宜原則
24.主觀
25.間接經驗
26.學習動機
27.學年編制
28.社會發展要求
29.個體檔案
30.學年編制
三、名詞解釋
31.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32.班會是以班級為單位,在班主任指導之下,一般由學生干部主持進行的全班性會務活動。33.指導教學是以學習成績為中心、在教師指導下使用結構化的有序材料的課堂教學。
34.智力,是指個人在認知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認知能力系統。它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其中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四、簡答題
35.【答案要點】在學校教育中,小學常用的基本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和練習法等。
36.【答案要點】群眾性活動包括:(1)報告和講座;(2)各種集會;(3)各種比賽;(4)參觀、訪問、調查;(5)社會公益活動。
37.【答案要點】童年期兒童的學習特征是:
(1)低年級兒童難以深刻理解學習的意義。低年級小學生對學習的價值不甚了解,對學習和游戲也難以分得很清楚。教師應盡快讓學生習慣于新的生活制度,使兒童認識到學習不完全是游戲,而是一次認真的工作,學習能知道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2)學習動機是希望得到老師的稱贊、父母的夸獎。對小學生而言,努力學習的目的就是希望獲得老師的表揚,所以,他們對老師怎樣對待他,對他的學習有什么反應十分敏感。分數,帶有教師的評價,所以,學生很快就了解到分數的作用,取得高分就成為小學生的學習動機。(3)學習興趣與習慣。低年級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形式感興趣,而對學習內容和結果的興趣相對較弱,學習習慣也還沒有完全形成,對學習的常規也缺乏足夠的了解。教師應善于利用這一點安排教學過程。
(4)對學習結果的重視隨年齡而增。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重視學習的結果。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常常和自己對成績的滿足感的體驗聯系在一起。這種滿足感是伴隨著教師的稱贊、夸獎而增強的。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多鼓勵,這對良好的學習態度的形成非常重要。
38.【答案要點】小學教育的具體任務是:
(1)根據童年期兒童的生理發展水平,允許他們進行系統的學習,但不應讓他們過度疲勞和過度緊張。老師應培養小學生坐、立、寫字與看書的正確姿勢,注意鍛煉兒童的小肌肉,逐步鍛煉手部的細動作,但應避免劇烈的運動。
(2)培養小學生有目的有順序地進行觀察,引導兒童從知覺事物表面特征發展到知覺事物的本質特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要求并及時提示,使小學生的有意注意得到發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逐步發展邏輯思維的能力。注意培養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能力。
(3)使小學生了解學習在人一生中的重大價值,培養小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認真學習、積極思考的優良的學習品質。
(4)培養小學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發展他們對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對社會上的各種現象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思考,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待社會和人生問題。培養兒童初步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能力。
39.【答案要點】學生的學習是人類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表現在:
(1)學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以學習為主要任務是學生學習的一個特點,這種特點區別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學習,也是學生區別于其他人的特點。學生的主要職能是學習,就是賦予了他們認真接受教育的社會義務。
(2)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這是學生與從事學習活動的其他社會成員的區別之一。教師的指導不僅使學習更具成效。也是在一定情況下使學習活動得以產生的前提條件。相對于教師來說,學生知識較少。經驗貧乏,獨立能力不強,加上傳統的教師權威的文化影響,學生具有依賴性和向師性,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權威性,這種天然的權威性是教師進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能否珍惜和巧妙地運用其權威性,指導學生學習,引導學生積極發展,是對教師素質的考驗。教師只有在尊重和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權威,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如果教師不珍惜甚至是濫用權威,將阻礙學生的發展。
(3)學生所參加的是一種規范化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它是遵循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的。
五、論述題
40.【答案要點】
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現代教學論強調教與學兩者的辯證關系,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去學,學生這個學習主體是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的學習主體,教廊對學生的學習起主導作用。將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的措施有:
(1)承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教師的指導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方向、內容、進程、結果和質量,起引導、規范、評價和糾正的作用。教師的教還影響著學生學習方式以及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影響著學生的個性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
(2)承認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體能動性。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能動性具體表現在:受學生本人興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動和支配,學生對外部信息選擇的能動性、自覺性;受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情感意志、價值觀等制約及學生對外部信息進行內部加工的獨立性、創造性的影響。
(3)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共享教學經驗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師生共同明確教學目標,交流思想、情感,實現培養目標。在師生交往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和諧情境,鼓勵學生合作學習;教師要善于體驗或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善于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出發,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善于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培養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創設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