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論述
1、談談你是如何理解“語文素養”的?
【參考答案】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把“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6個層次: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范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的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養。第六,高雅的言談舉止。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儒雅氣質和文明舉止。可見,《課程標準》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
2、試述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參考答案】
首先,語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徑是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種習慣。凡是習慣都是通過多次反復的實踐養成的!
其次,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基本的語言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自動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活動,而長時工作記憶形成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對有關材料非常熟練。熟練語言材料和基本途徑是朗讀、背誦等語文實踐活動。
第三,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現象。要掌握這些東西,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在反復多次的語文實踐中把它記住,記得的語言材料越多,語言經驗越豐富,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就越強。
5、你認為目前語文教學中學習方式的實施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參考答案】
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轉變的基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是轉變過于接受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新課程實施以來,學生在學習態度、情感與學習興趣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觀,學習方式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由于課程推進中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1、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提高學生的主體精神,是從物本到人本的提升,從認知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是符合時代精神的兒童觀。然而目前語文教學中的自主學習為體現“自主”而放任自流,教師對于學生的感知或是聽之任之,或是蜻蜓點水,或都予以肯定,缺乏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和在感情體驗上體現撥云見日。有時自主學習又華而不實,我們看到的自主學習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一種虛假的自主,學生在活動中沒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沒有更多的時間實踐,每次只是匆匆而過,活動效果大打折扣。 2、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實現了信息的多向交流,拓展了獲取知識、能力、情感的渠道,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還創設了自由、平等、活動的空間,解放了學生的個性,樹立了進取精神。但目前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合作中優生唱獨角戲,學生之間沒有互動合作;合作時間沒有保證,學生沒有進入合作狀態就結束了。教師對采用合作學習過于隨便;合作學習沒有明確分工,不能提高學生合作技能等。 3、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帶領學生走上了新的學習旅程。但許多教師對探究學習是霧里看花,教學中安排的探究環節教學設計>設計往往脫離了文本的價值取向,甚至離開教材與學生進行空對空的交流。有時的探究活動是教師信手拈來,不能引導學生提煉有價值的問題,過于隨意,或是探究的問題過于分散,在交流中產生各自為陣的局面,這些都不能實現應有的探究效果。 4、體驗學習 “注重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實施建議”中特別強調‘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可是在我們看到的體驗過程中,更多的是教師因注重學生的個性張揚,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而忽視了文本內容中有價值的東西。(僅供參考)
6、“‘自主學習’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學習,而老師只在一邊串接一下教學環節、維持一寫教學紀律就可以了!蹦阗澩@種觀點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
我不贊同這種觀點。因為“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己有目的的學習,對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有自覺意識和自我控制的學習方式。因此這是一種不聽命、不依賴于別人的獨立自主的學習。“自主學習”能提高學生的主體精神,是從物本到人本的提升,從認知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是符合時代精神的兒童觀。當然,“自主”并不是指那些無節制地沉湎與學業以外的活動,放任自流的行動方式,不是我想怎么樣就怎么樣,誰也管不著的“天馬行空”式的學習態度。《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在于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白灾鲗W習”是一種學習方法,在缺乏有效支持和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學生無法履行這種方法。所以如果教師在組織自主學習時為了體現學生的“自主”,一味地對學生放任自流,只在一邊串接一下教學環節、維持一下教學紀律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支持性的參與對學生來說更有意義。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需要教師經常地啟發、點撥、和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如何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決定了“自主學習”效率的高低。教師除了要在學生自主學習時串聯教學環節、維持課堂紀律,保證活動有序進行外,還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支持。教師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包括:(1)組織:組織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課堂上的師生情感交流,提供開放的學習環境。(2)教學:教師應提供學習目標或方法上的建議,幫助學生訓練技能、提供反饋,解釋學習中的理論概念。(3)引導:幫助學生完成向更獨立、更高層次的學習方式的過渡?傊,教師要調整好與學生間的站位關系。把自己變成“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同時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為探索型、發現型的學習。
9、你認為“生命課堂”有哪些具體表現?
【參考答案】
課程是動態生成的生態系統,因“教師——教材——學生”之間不斷地相互作用而生長。在這個系統中,學生是最活躍的因素。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影響著對學習對象的認識,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全迸發出一些充滿生命靈動的想法。在教師的預設和學生的生成之間產生沖突時,教師應及時判斷生成信息對學生成長和發展具有的價值,適時調整預設,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因此,我認為“生命課堂”有下列具體表現:學生個體和群體是充滿生命力的,教師個體及教學技能是充滿生命力的,教學內容是充滿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滿生命力的。
10、語文教學“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事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參考答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為了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多元感悟,許多課中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教師想方設法引出學生的各種不同的答案,不管學生的答案與文本追求的價值觀是否一致,只要與眾不同,教師就給予表揚,甚至稱之為“有創意”,結果引起了學生的誤解。于是學生絞盡腦汁說出一些“標新立異”的答案,以博得老師的贊賞。新課程追求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對改變唯一答案的弊端無疑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我們應該明確,這里追求的并不是違背文本和社會價值觀的個性閱讀。當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與文本和社會價值觀發生矛盾沖突時,作為教師應及時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如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學生有“我敬佩白骨精” 的個性化解讀,這其實已經背離了正確的價值觀,教師應及時引導:白骨精費盡心機想達到什么目的?她的出發點是什么?稍一點撥,學生就會發現白骨精的出發點是殘害別人,越會動腦筋想辦法,害人就越深,所以不值得我們敬佩、學習。有了這樣的提醒,學生們就不會造成價值觀的混亂了。對于學生獨特體驗的尊重、理解應該以不違背文本和社會的主導價值為前提,應該合情合理。我們要尊重學生,但絕對不能丟棄正確的價值引導而是非不分。
11、有人說語文課程建設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是課程專家的事,我們只要按教科書教完該教的書就是了,何況我們基層(農村)也沒什么語文課程資源。你認為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
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因為,我們一線的許多老師對于“課程資源”的認識比較模糊,總認為語文課程資源建設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是課程專家的事,我們只要按教科書教完該教的書就行了。其實這也是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存在的誤區。語文課程資源是教學的基礎,是語文實踐的必要。語文課程資源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校內、校外一切課程資源。對于小學語文課程,其可以開發與利用的資源很多,可以開發的素材豐富多彩。如:語文教材、學校圖書室、實踐基地、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相關人士,語文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師生的生活經驗,校園課間文化等。因此,作為一線的語文老師,進行語文課程建設和語文資源的開發是必要的,也是有條件的 。
12、城市學校中能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一定比農村學校多。這樣書對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
這種說法不對。 課程資源是指為語文教學服務的、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校內、校外一切課程資源。它可分為三大板塊:一是物本語文課程資源,二是人本語文課程資源,三是動態語文課程資源。從中可以知道:對于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它并沒有城市與農村之分。并不是說農村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網絡設備,能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就一定比城市學校少。我們語文是無處不在的,語文課程資源也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廣大小學語文老師具備一定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技能,樹立正確的小學語文課程資源觀,具有細致的觀察能力,深入的挖掘能力和教學方案的實施能力,并投入到這充滿熱情與創新的工作中,一定能收獲與城市老師同樣多的語文課程資源。
13、有人認為“學生只要學好語文書上的內容就能把語文學好,教師不必花時間與精力進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蹦阏J同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
不贊同。語文負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而這種內涵與精神的傳承,僅依靠教材和課堂是不夠的。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正因為這樣而顯得特別重要。課程改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提高素質、實現創造性的跨越平臺。作為第一線的課堂實施者,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樹立課程資源觀,積極開發利用新的課程資源。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和所有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一樣,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在朝夕之間完成。只要我們是有心人,只要愿意不懈努力。我們就一定能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不斷收獲精彩。
14、有觀點認為,《語文課程標準》淡化了語文知識的教學,這就意味著語文知識教學不重要,語文知識教學是可有可無的。你怎么認為?
【參考答案】
《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中的要素就包括語文知識!缎抡n標》中是這樣表述的: “……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個信息:一是仍然要學習語言知識,但必須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要考慮到學生的已有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要隨文學習,而不是概念的演繹;二是“不求系統和完整”,也就是不要把大學生中文系要學的漢語的系統知識全都下放到中小學,而是要根據需要適當教學;三是以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為目的,小學語文學習是以語言運用主的,而不是以語言運用規律的研究為主的,因而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必須重視語言環境。新課程改革也好,傳統教學也好,從來沒有否定過語文知識的教學,淡化語文知識的教學,只不過是從中小學語文學習的實際出發,不再像過去那樣系統地學習語文知識,而不是意味著語文知識教學不重要,語文教學是可有可無的。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誤區。在小學階段,教學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常用標點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是非常必要的。(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