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晚風吹笛.沒有月光煮酒,一盞盞燈火點亮孤獨的城市。我匆匆吃過母親中午走時預留的晚餐,躺坐沙發,開始用遙控器點播歡愉。熒屏里刀光劍影,紅顏如玉,上演著絢爛的青春與江湖,我陶醉其中,幾乎忘卻了母親單車遠騎,在現實里沉重呼吸。
不去管它,時間尚早,節目大好,快樂總是將憂愁代替。墻上掛鐘嘀嗒嘀嗒,一圈圈地輪回,樓梯幽暗寂靜,始終聽不見母親踏響的腳步。我開始坐立不住,披衣,下樓,佇立在路燈下守望。
一撥撥人影來去,沒有熟悉的步履。夜風清寒,也不忍攪醒滿街的淺夢。我在路燈下來回地張望踱步,以此驅趕著濃濃的睡意,原來這守望,并沒有臆想的雅趣,而是樁焦慮煩躁的苦事。母親去的地方,我沒有去過,只聽妹妹講起。據說是個破IEl的廠房,里面堆積著如山的啤酒瓶子,母親戴了手套,坐在池邊,機械枯燥地揮舞著一把鋼絲刷子,將一堆的“瓶山”,清洗干凈,轉移到另一堆去。
從學校畢業之后,我一身嬌氣被現實碰撞得狼藉,蝸居家里,閉門不出,就如一只受傷的鞋子,被生活丟棄在角落里,無人問津。只有母親心急,她要把鞋子扶正,讓它端端正正地上路。
這活兒,本是為我攬下的,一來解解寂寞,二來賺點收入,我不去,母親就頂了急。瘦弱的身軀不停歇地運作,自然吃力,況且路遠,又得單車載步,風來,吹亂鬢發,雨來,淋濕單衣。擔心越來越盛,守望越來越長,我勸母親別去了,母親抹去額上汗水,說再堅持下,干夠一月吧,什么事都要善始善終呀。
母親說到做到,一日日繼續下去,我不明白她的執著,暗笑她的迂,可是每當深夜又不免擔憂,于是這守望,也便在路燈下一夜夜繼續下去。
當母親干滿一月回家時,我如釋重負般吁口長氣,我知道,我的守望終于結束了。我挺直腰身,只顧在青春的風中前行,根本就沒在意身后的母親,她悄悄接住我丟棄的守望,銜在深情的眸子里,望穿我一生。
那段日子,也許真是太過年輕了吧,根本不懂得也不愿意守望,把自己藏在熒屏里,藏在夢境里,悠閑了自己,辛苦了母親,以至于現在行走街上時總不能仰望路燈.總感覺那柔和的燈光是灼眼的。每每回首來時路,就覺得這青春一半是明亮的,而另一半,分明是灰暗的。
問題:
(1)結合文段談談“守望”的兩層含義。
(2)文末作者為什么說“每每回首來時路,就覺得這青春一半是明亮的,而另一半,分明是灰暗的”。
參考解析
(1)一是我滿懷擔憂、焦灼地在路燈下等待單車遠騎做工,深夜不回的母親;二是母親對我的深切關懷,守望我一生。
(2)“青春一半是明亮的”源于母親對我的呵護,守望我一生,讓我不至于被生活丟棄;“另一半分明是灰暗的”是指我的年輕、任性,辛苦了母親,我對母親深懷愧疚。
【解析】
第一題,文章以“路燈下的守望”為題,全文前半部分陳述我在路燈下守望做工深夜晚歸的母親時的焦灼、煩躁,正是為了映襯后文母親“守望我一生”無怨無悔的偉大。前者是字面意思,后者是字里行間的深意,二者結合突出我的年輕不懂事,更是在表現母愛的偉大。
第二題,文中母親之所以單車遠騎,深夜晚歸,是因為我的任性,不去做本屬于我的活,母親才去頂了急,我悠閑了自己。卻辛苦了母親。作者將青春評價為一半明亮,一半灰暗,一方面是在表現作者對偉大母愛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在表現作者對自己不懂事的深深自責。
32敬畏自然嚴春友
人們常常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宣稱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樣。如果說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類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滴,雖然這個水滴也映照著大海,但畢竟不是大海。可是,人們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稱要用這滴水來代替大海。人類發明了種種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億萬年的時間積累下來的寶藏——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各種礦物質,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無論是令人厭惡的蒼蠅蚊子,還是美麗可人的鮮花綠草;無論是高深莫測的星空,還是不值一提的灰塵,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質創造出了這樣豐富多彩的生命,而人卻不能制造出一個哪怕是最簡單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體現,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體共有一萬億多個細胞,這么多的細胞不僅能夠相互協調,而且每個細胞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殊分工,每個細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絕對不會混淆,從而使整個人體處于高度有序的狀態。在近百年的時間中,人體細胞盡管替換許多次,但這種秩序并不會改變,最不可思議的恐怕要數我們的大腦了,它使人有喜怒哀樂,能夠思維,能夠理解、想象。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學原則,在創造每個事物以及我們身體的時候運用了各種美的規律,比如對稱性、協調性等等,使人體、花朵等表現出難以形容的美。要造出這樣的一個人來,讓一萬個細胞協調工作,是人類的智慧所不能勝任的。
問題:
(1)聯系實際,談談你如何理解“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這句話的含義。
(2)文段指出“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作者從哪些方面具體比較了“相形見絀”?
參考解析
(1)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類開采礦物留下無數礦坑,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造成環境污染及破壞,很可能釀成嚴重后果。比如沙漠化、沙塵暴、地陷、酸雨等。危及人類自身。
(2)具體比較了“相形見絀”的方面有:①大自然用“死”的物質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生命,而人類卻不能制造出一個哪怕是最簡單的生物;②人類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體現;③大自然“懂得”用美學原則創造各種事物。
【解析】
第一題,掉入“陷阱”,就會有危機。用“人類挖掘的陷阱”來說明,大自然會對人類社會不尊重自然規律進行懲罰。需要理解材料。結合社會實際談。
第二題,審清題目了解到,提問的是,“大自然的智慧優于人類智慧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仔細閱讀最后一段即可找到要點。此題的難度在于,必須準確理解題干,抓住題目要求。
三、寫作題(本大題共1小題,50分)
3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人生之路不是一馬平川,有坦途就有坎坷,有甜蜜就有苦澀。
人生之路,從來都與挫折相伴而行。然而。挫折對于強者來說是一塊塊墊腳石,是通向成功的一級級階梯;對于弱者則是一個個絆腳石,會把弱者跌得鼻青臉腫。
挫折,有時候也會像一座沙漠,試圖使人迷失方向。然自信者手中始終會握著一枚“指南針”,他永遠不會迷失方向,勇往直前地向著目標進發;而失意者卻像一只無頭蒼蠅,撞到哪兒算哪兒,一輩子也走不出“沙漠”。
請根據以上資料,聯系實際,寫一篇論說文。
要求:用規范的現代漢語寫作。不要脫離材料內容或含義,題目自擬,立意自定,觀點明確,分析具體,條理清晰,語言流暢。不少于800字。
參考解析
【范文】
人生自古誰無“挫”
——笑對挫折成就未來
在狂風面前,大海選擇了化痛苦為浪花,才不致使自己成為狂風的俘虜;在暴風雨面前,蒼鷹選擇了化痛苦為磨練。才不致在風暴中葬送自己;面對挫折,我們該沉寂嗎?消沉嗎?深陷其中嗎?不!作為未來的教師,要用百分百的勇氣與智慧戰勝它,用樂觀與不服輸的精神壓倒它,用努力與汗水去澆灌祖國的花朵。面對挫折時.我們要積極樂觀。人生就像大海,風浪受傷都是不可少的。成長必然會伴隨受傷和風險,但換個角度看,每一個困難與挫折都是上天賜予我們磨練意志的機遇。桑蘭在遭遇人生重大變故時表現得非常勇敢,她從未抱怨,就算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了,她也不后悔練體操。正是因為她的勇敢與樂觀,才使她笑對挫折,成就了她非凡的人生。生活因挫折而精彩,生命因笑對挫折而更加絢麗。在挫折面前,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也許烏云背后依然是燦爛的晴天。
遇到挫折時.我們要懂得厚積薄發。人的一生注定有坎坷,有泥濘,有悲歌,有挫折。不能因一時的跌倒而一蹶不振,要善于在逆境中思考,總結失敗的教訓,尋找成功的經驗,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鄧小平戎馬一生,三起三落,最終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奠基人,雖然他在文革期間被下放江西,但他沒有過多抱怨,而是堅持每天讀書看報,通過三年的思考,他韜光養晦,厚積薄發,最終成就一番偉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所以說要重視日常積累,在逆境時不畏懼,厚積薄發,以成就非凡的人生。
接受挫折我們要學會逆境時永不言棄。作為未來的老師,必然會在教學過程中碰到一些教學難題,比如說:教學壓力大、工作條件簡陋,或者盡管很努力但就是不被認可,更會面臨班級中的“頑固分子”。此時,最重要的是在挫折面前堅持到底,永不言棄,最終擊敗挫折,笑對挫折。霍金之所以有永不言棄的堅持,中國女排之所以有永不言棄的頑強,愛迪生之所以有永不言棄的勇氣,都是因為他們堅信挫折是對成功的考驗。永不言棄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精神。只有在挫折面前永不言棄才能看到前方的光芒。
人生的旅途總是荊棘密布,跌宕起伏,沒有誰能夠平步青云,但是挫折不是前行的攔路虎,而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指南針。在挫折面前,學會逆境時積極面時、厚積薄發、永不言棄,定會天塹變通途,柳暗花明又一村,造就屬于自己的輝煌!
【解析】
從材料中我們可看出:挫折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挫折對于強者來說是一塊塊墊腳石,是通向成功的一級級階梯,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笑對挫折,戰勝挫折,最終成就未來。從教師觀的角度來說,文章的立意就是:用百分百的勇氣與智慧戰勝挫折,用樂觀與不服輸的精神壓倒挫折,用努力與汗水去澆灌祖國的花朵。文章采取排比式開頭,氣勢磅礴,富有文采,考生可借鑒。接著三個策論式分論點,強調教師要怎樣去戰勝挫折,分別需要:學會逆境時積極面對、學會逆境時厚積薄發、學會逆境時永不言棄,用了桑蘭、鄧小平的事實論據加以論證。增加可信度。文章的結尾再一次重申總論點與分論點,用“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的詩句來升華主題。文章的標題“人生自古誰無‘挫”’是本文的一大亮點,改寫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考生可拿來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