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蒙臺梭利
B.福祿貝爾
C.陳鶴琴
D.陶行知
16.兒童對學會使用的實物,能根據形狀來概括,如區別耙和刷,而對不會使用的實物,則不能概括,這屬于( )。
A.動作的概括
B.生活情景的概括
C.情緒性的概括
D.功用性的概括
17.從詞性上說,幼兒對( )掌握最早。
A.名詞
B.動詞
C.形容詞
D.副詞
18.根據幼兒心理發展特點,“前讀寫”階段主要完成的任務是( )。
A.培養讀寫興趣
B.嚴格要求
C.主要指出缺點和不足
D.盡可能多識字
19.關于情緒的敘述,下列( )項不正確。
A.情緒的發展趨勢之一是日趨穩定
B.大約5歲后情緒的發展開始進入系統化階段
C.兒童情緒態度的形成受成人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
D.情緒在每一個人身上閾限相同、表現不同,是因為后天教育的影響
20.“清高孤傲,自命不凡”,最容易在( )親子關系的家庭出現。
A.民主型
B.****型
C.獨斷型
D.放任型
二、簡答題
1.簡述現代化幼兒園教育目標的特點。
2.幼兒園與社區合作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3.如何防止幼兒注意分散?
4.簡要說明幼兒掌握語音的特點和難點。
5.如何認識幼小銜接工作是個長期的、整體性的工作?
6.分析親子關系類型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三、材料分析題
大班與小班幼兒跨班互動近一個學期,幼兒彼此已經比較熟悉。春天的一個周末,教師邀請家長一同參加以大帶小的遠足活動——“大手拉小手”。活動過程如下:
出發前,教師告訴大家今天要去社區附近的人民公園,請兩個班的幼兒自愿結對,每個大班幼兒拉起一個小班幼兒的手,看哪對好朋友的小手拉得緊?
到公園體息一會兒后,教師組織大家玩游戲“鉆山洞”。
首先,教師與家長搭山洞,請大班幼兒帶領小班幼兒鉆山洞;然后,組織大班幼兒搭山洞,請小班幼兒鉆山洞。教師不斷提醒幼兒鉆的動作要領。
自由活動時,好朋友拉好小手與他們的家長一道欣賞周圍春天美景。在家長協助下,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遠足活動的見聞。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活動中,運用的家園合作方法屬于哪一類?
2.家長參加這次活動的意義是什么?
3.活動主要體現的兩個幼兒園教育原則是什么?
4.活動主要滲透的兩個教育領域是什么?
5.請在上述活動基礎上設計兩個延伸活動。
四、活動設計題
圍繞我的家鄉這個主題,設計一個幼兒園大班活動方案。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1.5-2歲幼兒出現想象的萌芽,主要是通過動作和語言表現出來的。
2.A【解析】依戀是嬰兒尋求并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和情感聯系的傾向。
3.B【解析】幼兒園教育工作的評價以教師自評為主。
4.A【解析】幼兒園教育要遵循寓教育于幼兒活動之中的原則,也就是游戲化的方法。
5.D【解析】教師在語言課上只講故事、音樂課上只教唱歌、體育課上只做游戲的做法違背了綜合性教育原則。
6.B【解析】 “娃娃過家家”屬于角色游戲。
7.B【解析】我國現行幼兒園大多是按兒童的實際年齡分為大、中、小三種班。
8.A【解析】1:15-20是目前最為合適的師生比。
9.C【解析】嬰兒聽到母親叫“寶寶”,表現了聽覺,就會去找媽媽與視覺有關。
10.C【解析】定向性注意在新生兒期出現,嬰兒期較明顯,這是本能的無條件反射。
11.C【解析】《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二條規定,幼兒園是對3周歲以上學齡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基礎階段。
12.A【解析】適量的運動負荷原則要求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身體鍛煉活動時,合理安排以及注
意調節幼兒身體練習時身體和心理所承受的負荷。
13.D【解析】社會交往需要是兒童的精神需要之一。
14.B【解析】操作法是指兒童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進行學習的方法。
15.B【解析】福祿貝爾認為,親子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首先必須教育母親。
16.B【解析】這是幼兒對熟悉的事物進行的概括,是在自己的生活情景之內進行的概括。
17.A【解析】在幼兒詞匯使用中,以名詞為最早,其次是動詞,再次是形容詞,最后才是副詞。
18.A【解析】“前讀寫”階段主要完成的任務是培養讀寫興趣。
19.D【解析】情緒主要是生理因素的作用。
20.D【解析】放任型親子關系容易產生這種不良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