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說的外國古代雕塑藝術,包括自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亞非歐三洲主要文明古國的一些優秀作品。
《維林多夫的裸女》,是外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雕塑藝術代表作,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作品。整個雕像由若干個球體組成,女性的特征十分突出。它很可能是當時母系氏族社會崇拜的偶像,蘊藏著早期人類渴望維護種族衍續的愿望。它的單純、明快、極富雕塑性的重感,曾給西方現代派美術家以重要的影響。
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的古埃及,在雕塑藝術上也曾結出了豐碩的果實。現存的阿布辛貝勒神廟前的四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像和涅菲爾蒂王后像,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前者是與山體相連的高21米的巨型石雕,十分宏偉壯觀。后者是埃及新王國時期具有革新精神的“阿瑪爾納藝術”的杰作。它真實地表現了一個古代東方美麗女性的形象,她那如同天鵝般的頸部、高聳的王冠、俏長的面龐,這一切保持著優雅的平衡,形成一種優美的格調和新的風尚。
同樣是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的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在雕塑藝術上也有自己的創造。《人首翼牛》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它原是亞述帝國時期各地宮殿和城門口對稱放置的一種裝飾雕刻。它表現的是一種想象中的動物,是宮殿和城門的守護神。它的塑造方法近乎圓雕。引人注目的是,雕像的作者充分考慮到建筑裝飾雕刻的特點,使人們不論從哪個角度去看,都能看到人首翼牛比較完整而自然的形象。
作為歐洲文明發源地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在雕塑藝術上的成就尤其突出。特別是古希臘,雕塑藝術十分發達。它的雕塑作品不僅體現了相當高的藝術技巧,而且努力表現一種和諧的理想美,現存的一系列雕塑名作,如《三女神》、《拉奧孔》等,都是世界雕塑史上經典性的作品。
雕像《三女神》是雅典帕特農神殿正面額墻雕刻的一部分,女神的頭部和手臂都已失去,但那健美的身軀、恬靜而瀟灑的姿態,仍給人極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三女神的纖細而又繁復的衣褶,隨著人體的結構而起伏,自然地展現出女性人體的優美輪廓,使人覺得這組雕像好像不是由冰冷的大理石雕鑿而成,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雕刻《拉奧孔》表現特洛伊祭司拉奧孔父子三人被巨蟒纏咬,瀕于絕境時肉體的痛苦和拼命掙扎的情景。三個人物的動作、姿態、表情既統一而又有變化,拉奧孔全身的肌肉表現出痛苦和掙扎狀態下的力量與高度緊張,他的痛苦似乎流經所有肌肉、血管與神經,表現出古希臘雕刻家對人體肌肉運動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表現技巧。
好大喜功的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極力想通過自己的肖像為自己歌功頌德。同時,羅馬人很早就有直接為死者翻制面具,并用以制作雕像在家供奉的社會風俗,從而使羅馬的肖像雕刻極力強調寫實,與古希臘雕刻追求理想化的特點形成鮮明的對照。《卡拉卡拉像》和《奧萊略騎馬像》,是現存羅馬雕刻中的代表作。《卡拉卡拉像》是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第二代皇帝的肖像。他是古羅馬歷史上的暴君。雕像的作者緊緊抓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個環節,著重刻畫那緊蹙的橫眉之下的那雙多疑而又兇殘的眼睛。那過于卷曲的頭發和滿臉的胡須,更進一步強化了他的兇殘性格。《奧萊略騎馬像》是羅馬帝國“五賢君”之一、希臘斯多葛派哲學家的肖像。整個雕像莊重渾厚,表現了這位具有哲學家氣質的帝王形象,是現存的唯一的羅馬帝國時期具有紀念碑性質的帝王騎馬像,也是后來歐洲名人騎馬像的范本。
作為東方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在雕塑藝術上的成就,也是獨樹一幟的。青銅雕刻《濕婆之舞》便是一件典型的印度古代雕刻。濕婆是印度教崇拜宇宙精神化身的三大主神之一。他是生殖與毀滅之神,也是創造與破壞之神,又是苦行與舞蹈之神。這些自相矛盾的對立方面集合于一神之身,體現了印度教的宇宙觀念。這種觀念在雕刻《濕婆之舞》中也得到了形象化的體現。如濕婆四周的燃燒著的火焰光環,是無始無終、循環不已的宇宙的象征;濕婆的四臂象征他法力之廣大;濕婆右手中的小手鼓是創造的象征,與小手鼓相對應的左手中的燃燒的火焰,是毀滅的象征。創造與毀滅這兩種相對立的力量在濕婆左右對稱的手臂上得到了平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為印度舞蹈始祖的濕婆,其舞姿是那樣迅疾、灑脫,出色地表現了人體在舞蹈中優美的動態和節奏,而且融哲理與審美于一體,十分耐人尋味。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繼承并發展了希臘、羅馬雕塑藝術的傳統。意大利的米開朗琪羅是這時期最杰出的雕塑家。他的作品很多,最著名的是《大衛》像。他賦予西方美術這一傳統題材以新的生命。他把西方古代傳說中的少年英雄大衛塑造成一個準備戰斗的極富英雄氣概的青年巨人的形象。完美的人體造型和雄健有力、充滿激情藝術風格,使這一作品享譽世界。
復習思考題:
1.古希臘雕刻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2.古羅馬肖像雕刻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人美版美術欣賞——十九世紀歐洲繪畫
十九世紀是歐洲繪畫全面繁榮的時期,是西方繪畫藝術的高峰時期。這一時期繪畫藝術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繪畫流派的此伏彼起,其影響不僅限于歐洲,而且遍及世界許多國家。其中最重要的繪畫流派有始于上一世紀末的新古典主義和本世紀先后產生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和后印象主義。新古典主義繪畫在上一課中已經涉及,本課分別介紹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印象主義和后印象主義的繪畫。
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流行于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一些國家的文化藝術之中。它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的產物。它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對個性解放的要求,也是文藝上對法國新古典主義和一切陳規舊習的反抗。它的主要特點是著重表現主觀理想,抒發強烈的個人感情,對大自然的歌頌。法國畫家席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繪畫的代表作。
席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取材于當時法國的一起嚴重海難事件,即海軍戰艦“梅杜薩號”在開往非洲塞內加爾的途中不幸沉沒。軍官們紛紛逃生,只有一只木筏載著部分遇難者在海上飄流。最后只剩下極少數人遇到搭救才幸免于難。席里柯著重描繪筏上的幸存者突然發現一艘輪船,便掙扎著起來呼救的一瞬間。畫家通過呈上升態勢的金字塔形的構圖,有層次有節奏地把遇難者由絕望的痛苦掙扎中希望得救的強烈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全畫濃重森嚴的色調,強烈的光影對比,更增強了這一悲劇事件的氣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這一作品無論從題材內容還是藝術表現形式,都是對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的反抗,為法國浪漫主義美術的興起奏響了激動人心的序曲。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是直接反映畫家親眼目睹的法國“七月革命”的不朽詩篇。畫家大膽地將浪漫主義藝術常用的寓言象征的手法和現實場景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畫中以象征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共和政體的自由女神作為全畫的中心,在她身旁和后面是無數奮勇戰斗的巴黎工人、知識分子和市民。他們代表了這次革命的主要力量。他們在硝煙彌漫的戰斗環境之中迅猛向前,使人感覺到他們的身后有著千軍萬馬。由此可見這一作品的構圖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奔放有力的筆觸,絢爛的色彩,高昂的戰斗激情,使它猶如一支音調昂揚、節奏快速有力的戰斗進行曲,是法國近代革命史上不朽的詩篇。
作為一種文藝思潮的現實主義,通常是指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后以法國為中心的、與浪漫主義相頡頏的思潮。現實主義繪畫的主要特點是提倡真實地描寫現實,注重揭露社會矛盾,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如法國畫家庫爾貝的《石工》描繪兩個貧苦的打石工人拖著疲憊的身子在錘打和搬運石子,這種題材和手法在當時繪畫中是極其罕見的,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無言的控訴。再如米勒的《拾穗》,畫中幾個農婦正在收割過的麥田里彎腰拾起遺落的麥穗。她們為了幾棵麥穗不堪勞累的景象,看了令人心酸和同情。這些畫在供達官富人消閑的沙龍里展出,不能不引起強烈的反響。
萊爾米特的《收割的報酬》,通過對農民向地主領取工錢的情景的生動描寫,揭露了當時法國農村生活的不平,激起了人們的深思。畫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細節描寫刻畫入微,明朗而和諧的色彩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列賓的《伏爾加河的纖夫》,通過對俄國最重要的河流——伏爾加河上11個不同社會身份、不同年齡和不同性格特征的纖夫的深入刻畫,引導人們去思考俄羅斯的現實和未來。為此,畫家既從生活實際出發,又根據藝術表現的需要,采用了畫幅較寬的橫構圖,把眾多的人物安排在與伏爾加河幾乎平行的位置上。人物的高低錯落,使畫面具有一種有力的節奏。遼闊壯麗的伏爾加河與衣衫襤褸但又顯示出雄厚力量的纖夫們形成鮮明的對比,激起人們對當時的俄羅斯命運的深深的思索。
印象主義繪畫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繪畫的進一步發展。這一派畫家從19世紀光學研究的新成果中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源于光線的變化,于是走出畫室在自然光下作畫,努力描繪物象在特定時間內所呈現的鮮明的色彩。
被稱為“印象主義繪畫之父”的莫奈的風景畫《印象•日出》真實地描繪了法國海港城市早晨日出時的光與色給予畫家的視覺印象。由于它突破了傳統畫法的束縛,有位批評家就借用此畫的標題,嘲諷以莫奈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創造的青年畫家為“印象主義”畫派。
雷諾阿的《紅磨坊街的舞會》是印象主義繪畫在風俗畫方面的重要代表作。表面上看是描寫巴黎一著名的露天咖啡館兼舞場熱鬧和歡快的氣氛,實際上真正的主題是透過樹葉間隙照射下來的陽光。這陽光照射在人們的臉上、衣服、桌椅和地面等引起的豐富的光色變化,充分表現了印象主義畫家對現實生活中的光與色的變化的高度敏感。
被稱為“后印象主義”的畫派,除了表明這一畫派的畫家與印象主義畫家有著密切的聯系外,從本質上講,后印象主義又是反印象主義的。因為,后印象主義繪畫的主要特點,是反對忠實地描繪客觀世界,而且要求表現畫家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感受,以至可以不受客觀對象的形體與色彩的束縛。所以,同屬后印象主義畫派的三個最主要的畫家——法國的塞尚和高更、荷蘭的凡高,在他們各自的作品中除了體現這一畫派的主要特點外,還具有鮮明的個性。下面所選的三幅作品大體能說明這一點。
塞尚的《坐在紅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是為他夫人畫的肖像。在這一作品中,塞尚完全不考慮西方傳統肖像畫所要表現的人物性格、心理狀態以及社會地位等等。在表現手法上,也不是用傳統的以光影表現質感的方法來描繪的。而是采用色彩造型法達到他一生追求的色彩與形體的結合。色彩與形體的表現便成了塞尚一生所追求的“造型的本質”。他的這種重在藝術形式的追求的創作傾向,對西方現代主義美術的產生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故被人稱為“西方現代繪畫之父”。
高更的《海邊的兩個塔希提婦女》是他遠涉重洋初到塔希提島以當地土著民族為對象創作的繪畫。這一作品首先給予人們的印象是帶有原始的異國情調和由強烈的色塊組合所形成的裝飾性。西方傳統繪畫所注重的畫面的空間感被畫面的平面性所取代。高更的這種單純而強烈的色彩畫法,包含著畫家強烈的主觀情感。這對后來野獸派和表現派繪畫有重要的影響。
凡高的《星月夜》是一幅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的作品。畫家以奔放的類似火焰般的筆觸,描繪了夜空中奇特的月亮和星星。那一大片陷入藍色和黃色的旋渦之中的天空,好像已經變成一束反復游蕩的光線的一種擴散,使人頭暈目眩。這是凡高的躁動不安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中也包含著畫家身受精神創傷后的某種非理性的成分。凡高的這種強調主觀情感的表現,充分發揮了色彩的情感因素。與印象主義繪畫只是停留在描繪客觀世界外表的光與色的美有著根本的區別。
復習思考題:
1.舉例說明十九世紀現實主義繪畫的主要特點。
2.后印象主義繪畫與印象主義繪畫的主要區別。
人美版美術欣賞——中國民間美術
民間美術,從歷史上看,是相對于宮廷美術、文人士大夫美術而言的,從現代來看,民間美術則是相對于專業美術而言的。它的創造者基本上是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人民。
它在各族人民中產生、流傳、發展,是我國民族藝術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民間美術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節日活動、祭祀活動。它很自然地反映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觀念;強烈地體現著民族性和地方性;它的創作和流傳方式是集體的,既有傳統性又有變異性;它就地取材,因材施藝;它與宗教、風俗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它不是迷信品;它在藝術創作上集壯美和樸素美于一體,常為專業美術家們所吸取。民間美術極其豐富,下面舉要介紹:
年畫:由于它多在歲末年初喜迎新春時張貼,而被稱為年畫。它常貼于院門、房門、堂屋、灶頭、內室等處,增加節日氣氛,美化環境,祈祥祝福。我國年畫著名的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等。年畫的共同特色是“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象征寓意”,“美不勝收”,“祈祥納福”。例如,清末民初的桃花塢年畫《上海火車站》,是當時的反映新事物的風俗畫,畫面用樹木、陽傘、服裝以及背景不著色來表現7月夏日炎炎的氣氛,并且采取設色濃重、構圖滿布的手法表現火車站熱鬧的場面,是對火車這一新生事物的歌頌。再如楊柳青年畫《十美放風箏》,描繪初春時節一群打扮入時的婦女在放風箏。她們的服飾鮮艷濃重,相配得體,其背景,涂以濃色的建筑物、樹木和天空,達到色彩艷而不俗。畫面的構圖、設色恰當地表現出春天的氣息,十分耐看。朱仙鎮年畫《門神》,以辟邪祛鬼為目的。它的構圖豐滿、厚重,著色濃重,人物與坐騎的造形及裝飾趣味均貼切地表現了將軍威武雄姿和鎮邪的力量。
風箏:可能始于漢代,先用于軍事,后來加竹笛引線放飛,發出音響稱為風箏。宋代時已成為民間風情。它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運動與娛樂結合為一體的藝術品。它的扎、糊、繪、放均與各地人民的風情、審美有著密切的關系。《沙燕》是典型的北京風箏,它取材于春天小燕子的形象。夸張雙翅的力度與剪刀形尾翼的舒展,強調眼睛與爪的尖銳、敏捷。頭部和腹部有固定的圖案樣式,而胸部和雙翅可以繪出各種象征吉祥的花紋圖案。著色注意放飛后的遠距離觀看效果的同時,也不忽略細部的技藝表現。
玩具:每個人的童年,都是由各種玩具伴隨著成長的。民間玩具的制造充滿了深沉的愛心和祝愿。它的作者,使一些泥、木、竹、紙、秸稈等材料變成精美的藝術品。不僅具有玩耍、欣賞的價值,還有寓意風情的內涵。《泥狗狗》,是河南淮陽縣在每年農歷2月舉辦盛大的太昊陵廟會上大量出售的玩具之一種,全部是黑底著色,節節帶哨,一吹即響。它所表現的內容極為奇特,其中以泥猴的變化最為多樣。最典型的是《猴頭人身》,造型渾圓一體,可直立,嘴部突出,雙目圓瞪,頭頂做頭毛豎狀,猴身中央以紅色繪出豎立的棗核形,并環繪出多層豎向弧線,外繪放射狀白色短線,恰當地表現出猴身毛狀,又是古風的遺跡。
竹編:是將精選的竹材劈破成各種規格的篾片、篾絲,再經蒸煮、染色、切絲、刮修、打光、編制等工序,編織出造形優美的籃、盤、鞋、席、包、玩具等,實用、物美、價廉。我國南方的浙江、福建、安徽、湖南、四川等省的竹編最為有名。
刺繡:民間刺繡多出自婦女之手,用于花帽、枕頭、肚兜、圍兜、圍腰、荷包、香包、花鞋、鞋墊等等裝飾。有的與喜慶活動與風俗歲時活動有關,有的與男女戀情有關,都寄托著作者的一片深情厚意,表現著作者的聰明才智和技藝水平。其藝術造詣體現著約定俗成的寓意和象征性,如鴛鴦、并蒂蓮寓意愛情婚姻美滿;如磬、魚象征吉慶生活富裕;如蝙蝠、壽字象征人生美好,健康長壽等等。它們的造型手法采取“以象寓意、以意構象”的寫意手法,是以表達作者創作意圖為前提的追求以意構象,追求裝飾美。
剪紙:是在紙上通過剪刻鏤空成紋的一種民間美術形式。早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即有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屬剪紙藝術的濫觴。由于剪紙材料易得,一把剪刀即可制作出為生活增彩添喜、受群眾歡迎的作品,所以一千五百年來,剪紙藝術從未中斷。在民間逢年過節、婚嫁喜慶、生男育女、宗教禮儀,都可見到各種題材的剪紙。人們用剪紙,表達思想,美化環境,裝飾物品,烘托氣氛。
剪紙題材從人們喜聞樂見的家畜家禽、飛鳥走獸,到花鳥魚蟲、山珍果物;從反映現實生活的放牧、回娘家、趕集,到表現戲曲故事、歷史人物等,十分廣泛。民間作者的想象力非常豐富,例如,在祝壽禮花的桃上,還剪出鹿、靈芝和各種花卉,以此寄托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理想和表達歡樂的情緒。
剪紙的形象,許多是賦予諧音吉祥和象征寓意。例如,梅花、喜雀為喜上眉梢,象征吉祥;桃、鹿、靈芝是象征長壽的吉祥物,結合在一起更是表達祝愿人長壽之意。在民間,由于對形象的文化含義的傳承,人們見到托物寄意的剪紙,便明白其意,產生愉悅的心情,所以剪紙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全國各地,都有剪紙能手,他們創造出數量眾多和風格不同的剪紙藝術
復習思考題:
1.什么是民間美術?民間美術有哪些特點?
2.你所在地區有哪些民間美術?
人美版美術欣賞——中國古代宗教雕塑
宗教雕塑,是以宗教教義、故事、人物、傳說為題材的雕塑。中國古代宗教雕塑以佛教雕塑藝術成就最高。現存佛教雕塑以石窟寺雕塑為代表,分布于新疆、甘肅、寧夏、山西、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川、廣西、云南等地百余處。其中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享譽世界。
敦煌石窟,是今甘肅敦煌一帶石窟群的總稱。它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等,以莫高窟規模最大。據載,敦煌石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的一千多年間,不斷鑿建。唐代已有一千窟龕。窟內塑有造像,四壁與天頂畫滿壁畫,洞前建有木結構建筑,集建筑、彩塑與壁畫于一體,構成金碧輝煌、絢麗多彩的佛國世界。現存歷代洞窟492個,壁畫45000余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由于敦煌自西漢張騫通西域開始,就成為東西方的交通樞紐,是印度犍陀羅文化、希臘文化和我國中原文化的匯合地,所以敦煌石窟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寶庫,也是世界古代文化藝術的寶庫。
敦煌石窟現存魏至宋彩塑2415余身,影壁(浮雕)千余身。其中,唐代彩塑670尊,從藝術成熟和繪塑結合之完美來看,都是敦煌彩塑的高峰。唐代彩塑,將佛的慈祥大度,菩薩的溫靜端莊,弟子的聰慧虔誠,天王的威武雄壯,都表現得惟妙惟肖。人物形象豐潤端莊,比例適度,衣紋舒展自然,傅彩艷麗又諧調統一,是從生活中概括而來又按佛教發展要求創造出來的中國化佛教雕塑。
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天水市東南45公里處的秦嶺西端的麥積山。鑿窟始于十六國后秦(公元384~417年),后經多個朝代開鑿,現存洞窟194個,壁畫1300余平方米,雕塑7200余身,被譽為“中國彩塑博物館”。其中,北魏、西魏時期的彩塑最為精美,形象已是典型的“瘦骨清相”的優美風格。佛、菩薩溫柔親切、秀麗婉約、寧靜淳樸。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的武周山北崖,依山開鑿,東西綿長一公里,始創于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主要石窟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以前。現存洞窟53個,共計1100余龕,有石雕造像51000余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魏文帝命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史稱“曇曜五窟”,即第16~20窟。這五窟的主像像高分別為13.5米、15.6米、15.5米、16.8米、13.7米,形體碩大,氣勢宏偉。其相貌分別按北魏太祖至文成帝五世帝王雕刻,突出體現皇帝即“當今如來”的思想,是神權與皇權相結合的產物。20窟大佛,是云岡石窟的代表作。此窟前壁已崩塌,大佛露天,為釋迦牟尼坐像。大佛前額寬廣,直鼻大耳,寬肩,頭部徽俯,沉思端坐。大佛形體洗練、概括,藝術成就極高,但風格仍帶有印度外來影響的痕跡。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伊水兩岸,創建于北魏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四百多年的營建,現存窟龕2102個,雕像10萬余身,碑刻題記3600多品,以北魏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和唐代的奉先寺最為突出。北魏時期的造像,面孔清瘦,身材瘦小,衣紋飄曳,頗具文士之風。與云岡造像的高鼻大眼、面龐飽滿、身軀壯實、慈祥中透有威武之氣的形象相比,龍門石窟創造了真正有別于外來樣式的中國佛教石雕像。
奉先寺盧舍那佛龕是唐高宗、武后時開鑿的,當時執政的武則天曾助脂粉錢二萬貫,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工。當時窟前有木結構建筑群,稱奉先寺。奉先寺后被伊水沖毀,但屬于寺廟一部分的窟龕造像依然存在,共有主佛盧舍那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11尊雕像。主像身高17.14米,菩薩身高13米,弟子、金剛約10米,是龍門石窟最大的雕像群。盧舍那佛是釋迦牟尼的報身像,是佛慧光芒普照四方之意。大佛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其視線角度與禮佛者仰視視線交匯,使禮拜者感受到佛的慈祥。
此外,我國古代還有一些與宗教有聯系的祠祀性建筑中,也遺存有優秀的雕塑作品,如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的宋代彩塑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殿內有43尊彩塑,除圣母兩側小像是后補者外,其余均為宋代原塑。正中帳內為圣母坐像,侍從井然有序地站立在兩廂。侍從中有5尊宦官,4尊男裝女官,33尊身著長衫或短衣長裙的侍女。她們或梳雙螺髻,或梳堆云髻,其上裹彩色布巾,裹法各不相同,服飾彩繪美觀,衣紋塑造流暢,身材苗條,體態婀娜,與真人同高。這些侍女像,因都是站立靜候侍奉圣母,動作不可能有過大區別,要使其不雷同難度極大,但藝術家能依靠身姿微妙的變化和面部眉宇間的細微起伏,表現出她們年齡、性格和情態的不同,是我國古代彩塑藝術的精品。
復習思考題:
1.中國有哪些著名佛教石窟?
2.晉祠圣母殿彩塑的藝術成就表現在哪兒?
人美版美術欣賞——二十世紀外國繪畫
時代在發展,藝術觀念也不斷隨之更新。二十世紀以來的西方繪畫藝術,與西方傳統的寫實繪畫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少數畫家在西方傳統的寫實繪畫的基礎上繼續革新創造外,更多的畫家們從各個方面進行新的探索,各種流派此起彼伏、層出不窮。其中影響最大的,且成為西方現代美術主要潮流的是現代主義美術(或稱現代派美術)。它包括許多流派,呈現出復雜而又光怪陸離的現象。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努力突破以至完全擺脫或否定西方寫實美術的傳統,強調表現美術家的主觀精神和藝術形式方面的種種探索。它反映在繪畫藝術上也同樣是如此。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野獸派、表現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等繪畫流派。這些流派的繪畫,既有可供借鑒的經驗或給人以有益的啟示,也有明顯的消極的一面。對它們應當堅持具體作品具體分析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法國畫家馬蒂斯的《馬蒂斯夫人像》是典型的野獸派繪畫。野獸派的名稱源于批評家對這一流派繪畫的嘲諷。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對傳統的寫實畫法,強調根據畫家的主觀感受,自由地運用色彩,以對比強烈的原色、狂野的筆觸和形象的簡化為其重要特點。《馬蒂斯夫人像》就體現了這樣一些特點。
法籍俄裔畫家夏加爾的《我和我的故鄉》,是幅獨具風格的作品。畫面右側的側面男人頭像,是畫家自己。這頭像眼前夢一般的動物、人、建筑物等,都是夏加爾的俄羅斯故鄉的景色,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更加爾心中的故鄉的情景。這種將不同時間和空間組合在同一個畫面上的表現手法,是對西方傳統繪畫一般只能描繪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手法的突破。從X型分割的構圖中包含的許多大小不同的圓塊,可以看出是明顯地受到了立體主義的影響。從用色來看,則又受到了野獸派繪畫的影響。
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是畫家為抗議德國法西斯野蠻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而創作的具有鮮明政治傾向性的巨幅油畫(349.3×776.6厘米)。但它的表現手法則完全是現代主義的。根據畫家的自述,畫面正中發出嘶烈的哀鳴的馬,是遭受苦難的西班牙人民的象征;畫面左上角露出猙獰的笑的牛頭,是殘暴與黑暗的象征;其他則是表現人民所受到的苦難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暴烈恐怖的氣氛。這里既有立體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影響,也有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影響。為了與全畫的主題和氣氛相適應,畢加索打破了油畫用色的慣例,只用黑白灰三種顏色。
挪威畫家蒙克的《吶喊》是以畫家自己對現實的切身體驗而創作的一幅典型的表現主義繪畫。在蒙克以前,西方畫家也曾表現過自然給予人的感受,但還沒有一個畫家像蒙克那樣把自然給予人的強烈不安和恐怖感,表現得如此真切以至使人感到顫栗。當然,蒙克所表現的這種強烈的不安和恐懼感,實際上是世紀末的不安在畫家心靈中的反映。西方繪畫從傳統的再現可見的外部世界轉變為像《吶喊》一樣表現人物看不見的內心世界,這是西方繪畫的重大轉折,是對西方傳統繪畫的一種突破和發展。
西班牙畫家達利的《內戰的預感》,是西方超現實主義繪畫的代表作。超現實主義繪畫的理論依據是柏格森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和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它的重要特點是以寫實的手法或近乎抽象的手法表現人的潛意識,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或是荒誕的情景,或是奇特而又近乎抽象的畫面。達利的《內戰的預感》屬于前一種手法。畫中的主體形象是人體經拆散后重新組合起來的荒誕而又恐怖的形象。形似人的內臟的物體堆滿了地面。所有這一切都是以寫實的手法畫出來的,具有逼真的效果。這顯然不是現實的世界,而是像人做噩夢時所呈現的離奇而又恐怖的情景。這是當時籠罩在西班牙國土上的內戰的預兆在畫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一作品是對非正義戰爭的一種控訴。
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百老匯的爵士音樂》,是西方現代抽象主義繪畫的代表作,蒙德里安喜愛并熟悉爵士音樂,他晚年就居住在紐約,對紐約著名的百老匯街十分熟悉。他不依靠具體形象,只通過水平和垂直線條以及用色彩精心組織的畫面,以引起觀眾對百老匯街縱橫交錯的道路以及爵士樂特有的節奏感的聯想。從藝術形式上看,也具有一定的美感。所以,像這樣的抽象主義繪畫作品也不失為是一種藝術的探索。德國女畫家珂勒惠支的石版畫《面包》,深刻地描繪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人民掙扎在饑餓線上的苦難情景。饑餓的孩子急切地拉著媽媽要食物吃,看來孩子們已經非常饑餓,他們苦苦哀求食物的眼神實在令人心酸。而母親又無法滿足孩子們的要求,她不忍心看著孩子苦苦哀求的神情,強忍著痛苦轉過臉去,掩面飲泣。這些簡潔而又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使人久久難忘。
復習思考題:
1.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主要特點。
2.野獸派繪畫的名稱的由來及其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