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本節課我采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
1.講授法
它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口頭語言,簡捷地傳授化學知識信息。如上課之初,教師導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主題,提出所要達到的目標,這樣便于學生明確探索方向,激發學習動機。
2.談話法
就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讓學生基于以往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識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提出他們對問題的假設的方法。如在本節中當學生發現“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這個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發現的問題作出盡可能多的假設,教師不壓抑學生思維,不管對或錯,都不忙于作出結論,這樣學生的思路會開闊,思維的火花會閃現。
3.討論法
就是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置問題、創設情境,組織協作學習、展開討論和交流,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通過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會話”,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共享,而且把學生之間的差異作為一種資源,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發展,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如在這節課的后面,教師提出:你認為在化學反應中,哪些項目(指標)不變?哪些項目(指標)改變了?哪些項目(指標)可能變也可能不變?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然后進行小組討論,最后請一些同學作組際交流,教師真心傾聽、真心欣賞、真心關注每位發言的學生,但不作評論,引發學生更深層次地探索和思考,進而讓學生你來我往、唇槍舌劍,在一派“學術爭鳴”的氣氛中將問題引向深入,當爭論進行到白熱化程度,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歸納和點評。
4.實驗法
這是反映化學學科特點、學習化學知識的最有效途徑。基本方法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或觀察教師演示實驗,邊觀察、邊記錄、邊思考、邊討論,實現以觀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導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節中,按探究性實驗的程序即“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求證-得出結論”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得出結論。這樣學生通過做實驗、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逐步建立質量守恒定律,真正領會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體驗化學的再發現過程,學習科學家發現真理的途徑和方法,歷練自己的智慧。
三、說學法
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活動,而且需要學生的活動,只有把教師教的最優化和學生學的最優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證教學最優化有一個完整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方法有:
1.實驗法
學生動手測定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強化學生的實驗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學會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方法,教師應注意以下指導:
(1)重視探索性實驗的選擇與設計。
(2)在實驗之始,要向學生提示觀察角度。
(3)要重視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完整而準確地敘述。
(4)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透過實驗現象分析其化學本質。
2.多種感官協同法
就是需要調動多種感官同時使用,把耳聽、眼看、腦想、手寫等結合起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本節課中學生要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種感官同時開通。教師應做好以下指導:
(1)指導正確使用教科書。
(2)指導學生正確聽課。
(3)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4)指導學生做筆記。
四、說教學程序
這節課,我按“設置問題、創設情境-活動探索、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提高-交流收獲、體驗成功”四個環節組織教學。
1.設置問題、創設情境
上課之初,我讓學生寫出鐵在氧氣中燃燒、氯酸鉀受熱分解的文字表達式,然后發問: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此時學生被難住了,于是我導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主題,提出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這樣,使學生在明確探索方向后產生學習動機。
2.活動探索、建立模型
這一環節我采用探究性實驗的程序來組織教學。
(1)提出假設
當學生發現“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這個問題后,我引導學生對自己發現的問題作出盡可能多的假設:①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可能增加;②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可能減少;③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可能不變;④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在某些反應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應中可能減少,而在某些反應中可能不變。
(2)設計實驗
在充分假設的基礎上,我說:同學們,讓我們測一測幾個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會出現什么情況?然后說出將做的幾個實驗:①白磷在空氣中燃燒;②NaOH溶液與CuSO4溶液反應;③NaOH溶液與FeCl3溶液反應;④Na2CO3溶液與CaCl2溶液反應;⑤BaCl2溶液與Na2SO4溶液反應。
(3)實驗求證
我首先邊做邊講實驗①,然后,進一步提出:其他的反應又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布置學生做分組實驗,在實驗前交待清楚怎么做實驗,如何進行合作共同完成實驗。第一行中每組做實驗②,第二行中每組做實驗③,第三行每組做實驗④,第四行每組做實驗⑤。
(4)得出結論
實驗完畢,各小組匯報結果,然后我寫出以上各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介紹以上各種溶液的成分。接著提出以下具有階梯性的問題: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參加了反應?哪些成分沒有參加反應?反應后的物質中哪些是反應生成的?
②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是哪些物質質量之和?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是哪些物質質量之和?
③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等于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其實質是什么在反應前后的總質量相等?
讓學生在自己獨立思考后,進行小組討論,然后進行組際交流,共同得出以下關系(略)。
在建立了質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師提出:為什么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總質量相等?要求學生用化學式表達氫氣還原氧化銅:H2+CuO→Cu+H2O。提出以下具有階梯性的問題:
①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是否改變了?
②反應前后,原子數目改變了沒有?
③計算上式中各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
④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是多少?反應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是多少?
⑤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是否相等?
⑥通過思考上述問題,你得出什么結論?
讓學生獨立思考后,進行小組討論,然后進行組際交流,得出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讓學生閱讀課文。
這樣學生在實驗、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質量守恒定律的概念,真正領會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探索、體驗化學的再發現過程,學習科學家發現真理的途徑和方法,歷練自己的智慧。
3.解釋應用,拓展提高
理解質量守恒定律之后,運用它來解釋、解決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我設置了幾組習題:
(1)填空:
①電解水時生成2克H2和16克O2,則有 克水參加了反應。
②將4.9克KClO3跟1.1克MnO2混合后,加熱一段時間,稱得剩余固體的質量為4.8克,則生成了 克氧氣。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下列問題:
①KClO3受熱分解后,剩余固體的質量比原反應物的質量小。
②鎂帶在空氣中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比原來鎂帶的質量大。
(3)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問題可以用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
建立一個化學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這些“化學化”的東西解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尋找生活中符合這樣特點的例子,引導學生自覺地把化學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帶進課堂。
4.交流收獲,體驗成功
在反饋、矯正后,提出:
(1)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能說出在化學反應中,哪些項目(指標)不變?哪些項目(指標)改變了?哪些項目(指標)可能變也可能不變?
(2)你能否歸納出質量守恒定律有哪幾方面的應用?
讓學生在與同伴、與教師的交流中獲取對化學的最深感受,體驗到成功之樂,增強學好化學的信心,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不少化學問題是從實際中來的,知道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種課堂體驗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我說課的內容完畢。謝謝大家!
【名師點評】
該說課的特色之一是說課的程序與眾不同,并沒有按照通常的說課流程進行,但也組織得有條不紊。特色之二是教材分析別出心裁,從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情感結構三個方面進行的建構與闡述,清晰地折射了說課者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對教學內容的良好把握。三維教學目標的確定清晰、合理、可操作性強,教學重點、難點確定恰當,符合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選擇的教學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教學程序的構建注重科學性、靈活性、實效性與多元性,表達方式豐富,表達手段突出,能有力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對教學過程中每個環節的核心問題及問題序列,各個環節設置的必要性,預期達到的目的是什么,各個環節的銜接與過渡都考慮得十分全面。特色之三是在各個環節的闡述中,對“為什么”的解釋與說明較為深刻與到位,能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尋求課程理論與教學理論的支持與引證。
不足之處是給人一種背稿的感覺,如果加上自己的口頭語會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