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題 _________是關于個人對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知識的能力。
【參考答案】
元認知
第22題是指一種知識、技能對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產生積極的影響,即起促進作用。
【參考答案】
正遷移
第23題學生的認知差異主要包括認知方式差異和_________。
【參考答案】
認知能力差異
第24題在1994年美國教育研究會的特邀專題報告中,__________精辟地總結了教育心理學十幾年來的,成果。
【參考答案】
布魯納
第25題 __________人在其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中,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
【參考答案】
布盧姆
第26題學習策略主要有元認知識和體驗、學習的調節與控制以及_________三個要素構成。
【參考答案】
學習方法
第27題課堂教學環境包括兩個方面:即__________和課堂社會環境。
【參考答案】
課堂物理環境
第28題 _________是指一個人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
【參考答案】
個性心理特征
第29題個體心理活動的最高形式是_________。
【參考答案】
意識
第30題是群體發展的最高階段,成員的共同活動不僅對每個成員有個人意義,而且還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參考答案】
集體
三、名詞解釋
第31題 誘因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誘因是指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個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第34題 聯系教學實際談一談如何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學生的動機水平。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習任務的不同難度,恰當控制學生學習動機的激起程度。在學習較容易、較簡單的課題時,應盡量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使學生盡量緊張一點;而在學習較復雜、較困難的課題時,則應盡量創造輕松自由的課堂氣氛;在學生遇到困難或出現問題時,要盡量心平氣和地慢慢引導,以免學生過度緊張和焦慮。
第35題簡述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將從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動(0~2歲)、前運算(2~7歲)、具體運算(7~11歲)、形式運算(11~15歲)等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2)前運算階段的兒童的各種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模式,他們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認知活動其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思維不具有可逆性。
(3)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能夠進行邏輯推理。這個階段的標志是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恒。
(4)形式運算階段兒童的思維是以命題形式進行的,他們不僅能夠運用經驗歸納的方式進行邏輯推理,而且能夠運用假設~演繹推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本階段的兒童不僅具備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維,而且具備了補償性的可逆思維。他們不再刻板地恪守規則,反而常常由于規則與事實的不符而違反規則。
第36題簡述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并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
第37題簡述學與教的三種過程模式。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1)學習過程。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
(2)教學過程。教師通過設計教學情境,組織教學活動,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從而引導學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發現過程,使其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
(3)評價/反思過程。評價和反思過程雖是一個獨立的成分,但它始終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包括在教學之前對教學設計效果的預測和評判、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監視和分析以及在教學之后的檢驗、反思。
在學與教的過程模式中,五種因素共同影響了三種過程,而且三種過程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
五、論述題(本大題只有1個小題,共8分)
第38題 聯系實際論述教師的社會角色。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答案要點】教師的社會角色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學習的指導者。在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
(2)行為規范的示范者。在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過程中,教師要充當起行為規范的示范者。
(3)心理保健者。教師要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當學生心理健康維護者或保健者、輔導者的角色。
(4)班集體活動的領導者。班級是學校里最主要的正式團體,教師要擔當好班集體的各項活動的領導者。
(5)教育科研人員。教師要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成為專家型、科研型教師。
(6)家長代理人。當兒童進入學校后,心目中的權威就從父母換成了教師,所以教師要充當好家長代理人的角色。
六、案例分析題(本題10分)
第39題 小林的父母很少照管他,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差,上課時總像是被霜打了的樣子,從不主動回答問題,經常不交作業.對學習毫無興趣,同學們對他印象不好,老師也不喜歡他,在教育方式上也多以批評、訓斥為主。
請分析小林現狀的危害,并提出改進意見。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小林的現狀是習得性無助感的典型表現。
(1)習得性無力感是指由于連續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法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小林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約束的能力相對較弱,總是經歷失敗,那么對學習的興趣就會大大下降,對學習失去了信心,自然不可能有好的學習成績。
(2)習得性無助的危害有:首先會嚴重影響人的情緒,使人變得抑郁、沮喪、無奈、絕望。其次,會嚴重削弱人的行為動機;使個體變得不思進取。再次,會使人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下降,產生極端行為。
(3)教師有效干預和糾正習得性無助的措施有:①積極評價學習,培養學生自控信念;②創設良好環境,營造和諧師生關系;③引導正確歸因,進行有效策略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