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 【解析】D.bàng bǎngpāng páng;A.zhuózhuózháozhāo;B.hèhuòhéhé;
C.piāo piǎo biāo piāo
2.D 【解析】D.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著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確信某件事情一定會出現。A.望其項背:望見他的頸項和后背。比喻趕得上。B.處心積慮: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形容蓄謀
已久。C.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險出力卻一無所得。
3.B 【解析】A語病在于商務、交流、購物三者之間互有,信息不能說安全性,只能說可靠性、真實性、準確性。C語病在于“子孫后代不答應”可以刪除,或者加上“我們的”。D語病在于他
所代表的那種共產主義和“為人民服務”,缺少2個精神,完整的應該是代表的那種共產主義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精神。
4.示例:你應該有情趣,但是不要大聲笑話那些品位低俗的人。道德可以記在心里,不可以掛在嘴上。
二、文言文閱讀
5.A 【解析】糾正。
6.B 【解析】以:連詞,表原因,“因為”。A、則:連詞,表假設關系,“就”/連詞,表轉折關系,“卻”。C、乃:副詞,表前后的逆接相背,“竟”/副詞,表前后的順接或緊接,“就”
。D、其:第一人稱代詞,“我的”/第三人稱代詞,“他的”。
7.B 【解析】①是王珪向皇上表示誠意與忠心的。⑤是說太宗不計前嫌,委以重任。這是王珪向皇上表明自己忠心勸諫的理由。⑥是交代王珪輔政的事實。故①⑤⑥都不是表現“雅正”的。
8.B 【解析】郭公并非“善惡不分”,而是明知故犯。
三、古詩鑒賞
9.(1)梅花。開放時間——未到春天;形態特點——有雪具有的白色,有雪沒有的香味。
(2)用“竹籬茅舍”“玉堂瓊榭”不同環境進行對比。贊美梅花不論遭遇冷落還是身處富貴都一樣高潔的品質。
四、名句名篇默寫
10.(1)他山之石
(2)言必信
(3)學不躐等也
(4)寂寂人定初
(5)贏得生前身后名
(6)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7)千騎卷平岡
(8)滄海月明珠有淚
五、現代文閱讀
11.B 【解析】A項錯在“有史第一人”,原文為“莫高窟個人臨摹史上的第一”;C項錯在“段文杰歷時三年的”,原文為“段文杰主持的”;D項錯在“四個月的實驗練習”。
12.D 【解析】“上百幅的人物山水畫”不屬于壁畫摹品。
13.提出了敦煌壁畫臨摹的指導原則,創立了“洞窟編號法”, 寫出了《敦煌服飾》這一重要學術專著,確立了敦煌藝術是中國式佛教藝術的觀點。
14.研究能力:扎實的專業功底。研究方法:注重實際調查,廣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不迷信權威,勇于創新;研究態度: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奮工作。
六、作文
15.略。
七、教學技能題
16.【答案要點】(1)教師要有扎實的古漢語功底。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相比,二者既有繼承關系,又有發展變化。特別是在發展方面,如古語語音、詞匯、語法和文字諸多方面,古今都有明顯
差異。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自己首先要大量閱讀一些優秀的文言作品,還要系統的掌握古代漢語中的一些語音、詞匯、語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很好地駕馭教材,給學生講好教
材內容。
(2)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要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對文言文感興趣。從激發他們讀淺易白話小說開始逐步深入,進而學習一些較為簡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再學習較長的美文
,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潛移默化里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把學習文言文變為學生積極主動,自覺自愿的欲望行動。
(3)把握好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幾個重要環節。①文言文的預習。利用好課本注釋、工具書,通讀課文。②文言文的講解。教師要力戒串講全文的傳統教學方式。第一步,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課
文,在朗讀中培養語感。第二步,學生試譯。可讓學生試譯不同段落。第三步,教師疏通文義,對一些常見文言實詞、虛詞中古今不同的讀音、詞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內容幫助
學生進行歸納、比較、總結。第四步,在通讀、熟讀全文后感知課文中的人物形象、課文主題。教師要提倡學生各抒己見,不受拘束地發表自己的見解。③文言文的鞏固。將所學文言文反復朗
讀,達到熟練背誦的程度,是鞏固所學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④文言文閱讀的拓展。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文言作品,不求他們能讀懂多少,而是要求廣泛閱讀,在大量閱讀中潛移默化地
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17.【答案要點】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
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
“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情境”: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
,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并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協作”: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作對學習
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均有重要作用。“會話”:會話是協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節。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定
的學習任務的計劃;此外,協作學習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因此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意義建構”:這是
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所要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
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在大腦中的長期存儲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圖式”,也就是關于當前所學內容的認知結構。由以上所述的“學習”的含義可知,
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換句話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
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