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6分)
1.閱讀《紅樓夢》時,頭腦中呈現出大觀園的形象,這是()
A.創造想象B.再造想象
C.幻想D.空想
2.《學記》中提出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體現的是()
A.直觀性原則B.循序漸進原則
C.因材施教原則D.啟發性原則
3.“點撥式”教學法的代表人物是()
A.蔡澄清B.李鎮西
C.程翔D.洪鎮濤
4.《新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是()
A.教學閱讀評價
B.根植于現實面向世界著眼未來
C.自主合作探究
D.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是一首表達愛國與思鄉主題的詩歌,一般來說最恰當的教學思路是()
A.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味詩中的思想感情。
B.讓學生在把握詩中的人物和情節的基礎上,理解作品的藝術特色。
C.讓學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礎上,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
D.讓學生在了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把握詩歌的結構特點。
6.外籍教師的聘任辦法由()規定。
A.學校B.各地級教委
C.各省教育廳D.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
7.所謂在教學時要“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是指教師要有()
A.針對性B.邏輯性
C.知識性D.創造性
8.《未成年人保護法》所稱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滿()的公民。
A.十六周歲B.十七周歲
C.十八周歲D.二十周歲
9.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
A.思維品質B.學習內容
C.學習結果D.知識技能
10.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分為()
A.若干等級B.五個等級
C.三個等級D.四個等級
1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鏤空(lòu)迸裂(bèng)游弋(yì)
B.猝然(cù)恣情(zī)歸省(xǐng)
C.殉職(xùn)挑釁(tiāo)逾越(yù)
D.佛像(fú)發酵(jiào)饋贈(kuì)
12.下列詞語的書寫,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不記其數自出心裁枯躁無味
B.嘔心瀝血駭人聽聞忍俊不禁
C.無稽之談消聲匿跡挺而走險
D.麻木不仁持迷不悟按步就班
13.下列敘述,不準確的一項是()
A.古漢語中所謂“指事”,是“漢字六書”之一,是指把事物的形狀描繪下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方法。
B.古籍中,“江表”是指江南地區;“望”是指陰歷的每月十五。
C.《說文解字》是東漢許慎編纂的一部文字學著作。
D.從詩詞格律的角度看,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屬于近體詩。
二、積累與運用(10分)
1.韓愈在《師說》中用一句話解釋了教師的作用,該句話是。(2分)
2.默寫與填空(8分)
①亂花漸欲迷人眼,。(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②,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③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陋室銘》)
⑤余獨愛蓮之,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
⑦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毛澤東《沁園春·雪》)
⑧王維《使至塞上》一詩描寫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其中被譽為“千古壯觀”的名句是“,。”
三、閱讀與理解(34分)
(一)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敬畏生命
張曉風
那是一個夏天的長得不能再長的下午,在印第安納州的一個湖邊。我起先是不經意地坐著看書,忽然發現湖邊有幾棵樹正在飄散一些白色的纖維,大團大團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飄到草地上,有些飄入湖水里。我當時沒有十分注意,只當是偶然風起所帶來的。
可是,漸漸地,我發現情況簡直令人吃驚。好幾個小時過去了,那些樹仍舊渾然不覺地,在飄送那些小型的云團,倒好像是一座無限的云庫似的。整個下午,整個晚上,漫天都是那種東西。第二天的情形完全一樣,我感到詫異和震撼。
其實,小學的時候就知道有一類種子是靠風力吹送纖維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測試題的答案而已。那幾天真的看到了,滿心所感到的是一種折服,一種無以名之的敬畏。我幾乎是第一次遇見生命——雖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狀的種子在我的心底強烈地碰撞上什么東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所感動。也許在不分晝夜的飄散之余,只有一顆種子足以成樹,但造物者樂于做這樣驚心動魄的壯舉。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際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一片種子中哪一顆成了小樹,至今,我知道有一顆已經成長。那顆種子曾經遇見了一片土地,在一個過客的心之峽谷里,蔚然成蔭,教會她怎樣敬畏生命。
(選自人教社2000版初中語文教材)
1.文中“我感到詫異和震撼”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不超過12個字)(2分)
2.文中的“已經長成”的含義是什么?(答案不超過10個字)(2分)
3.從選文整體來看,“敬畏生命”指的是什么?(答案不超過15個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