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2.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長不大的孩子會長大。
答:
(2)南方的天地太玲瓏剔透了,太經不起摔打了。
答:
3.文章第五段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來描寫枯死的胡楊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6分)
答:
4.文章后一部分寫到了“戈壁石”,這對表現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答:
(二)文言文閱讀(12分)
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解釋加點字:(2分)
(1)食馬者:
(2)策之不以其道:
2.本文強調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決定作用一句是:(1分)
3.第①段中用“,”兩句形象地描繪了千里馬的終身遭遇;第③段畫橫線部分刻畫了食馬者“”的形象特點。(3分)
4.根據第②段的內容,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2分)
5.全文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6.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請你聯系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2分)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為什么說教育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
2.無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的區別是什么?
3.接受性教學模式與探究性教學模式有何不同?
4.簡述歷史上五種主要的文學觀念。
五、論述題(8分)
程序性知識與陳述性知識的關系如何?
六、習作評析(12分)
下面是一名中學生的習作,請為此文寫幾點評析,并能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旅回古代
翻開那本厚重的書冊,品著茗之芳香,我準備開始我的旅途。
心里有股女子特有的內質,徒步在歷史長河中,我感動了,盡管這趟旅行滿溢胭脂之香。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的顰兒走進了大觀園,似乎也開始了她悲劇性的一生。“態生兩面之愁,嬌襲一身之病”且“行動如弱柳扶風”的顰兒,她,敏感自卑卻又叛逆。僅因送花先后順序不同,她竟聯想到了尊卑等級,但她“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對人情冷暖滿是憤慨;“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顰兒對愛情有著如詩的期待,這位富有濃郁詩人氣質的女子,當她的期待變為絕望,她燒毀了象征她與寶玉純潔愛情的手帕和她的詩稿,結束了她悲劇性的人生歷程。
“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
繼續前行,忽聞“未若柳絮因風起”及那雷鳴般的掌聲,我看見了才女謝道韞。讀著她的“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描寫泰山以寂寞無言幽玄自然,實質卻表達了對泰山雄偉的景象無比景仰之情。
碰見了三國著名女詩人、琴家蔡琰。聽著她的《胡笳十八拍》“苦我怨氣兮浩于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不容”,琴曲滿是悲傷,哀怨惆悵,卻還訴不盡她的悲。三次的婚姻,給她帶來的,滿是傷痛。
班昭,從小接受詩書的教育,她的父親編寫《漢書》,沒完成便逝世,哥哥班固繼續,但被竇憲一案牽連病死獄中,班昭便接手《漢書》的纂寫工作,書出版后贏得極高的評價,了解這位被稱為“曹大家”的才華,領略她的處事,“晚寢早作,勿憚夙夜;執務和事,不辭劇易”。
……
旅行,用女子的心思體驗古代才女的心境,這滿是柔腸寸斷的柔情教我堅強,授我知識。歷史長河,女子的才華盡顯女子的美。旅行,授予我太多。
【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