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師招聘網
首頁 浙江教師 福建教師 江蘇教師 廣東教師 江西教師 安徽教師 北京教師 上海教師 天津教師 湖南教師 湖北教師 河南教師
河北教師 海南教師 重慶教師 貴州教師 遼寧教師 吉林教師 山西教師 廣西教師 云南教師 陜西教師 甘肅教師 青海教師 四川教師
山東教師 內蒙古教師 黑龍江教師 寧夏教師 新疆教師 西藏教師 教師面試 說課稿 教案 考試大綱 教師招聘試題 特崗教師 教師資格考試
長沙教師  南京教師  教師考試大綱  教師資格大綱 最新教師招聘信息  最新事業單位招聘信息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師資格證考試 >> 小學教師資格試題 >> 內容

2012年教師資格證認定考試小學心理學全真模擬試題及參考答案十(2)

時間:2012-5-12 15:13:51 點擊:

10.CAl的優越性體現在( )。
A.交互性
B.即時反饋
C.所呈現的信息生動形象
D.機器規定速度
E.自定步調

三、填空題(在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正確答案,錯填、不填均不得分。每小題1分,共10分)
1.20世紀40年代,__________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的個性和社會適應性以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
2.小學班主任的職責是__________。。
3.智力超常兒童是指智商超過__________的兒童,智商低于__________的兒童被稱為弱智兒童。
4.關于遺忘產生原因的解釋有許多學說,比如,__________、干擾說、同化說和動機說等。
5.班杜拉認為,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的成敗經驗,同時,__________也直接影響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6.從遷移的角度看,合理編排教材標準就是使教材達到__________、一體化、__________。
7.運用聯想的方法對無意義的材料賦予某些人為意義,以促進知識保持的策略是__________。
8.道德情感從表現形式上盾,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種。
9.各種__________都可以看作創造性問題解決的典型例證。
10。交互式教學主要是幫助__________的學生閱讀領會。

四、判斷題(判斷下列各題正誤,并在題后括號內打“√”或“×”。每小題l分,共10分)
1.建構主義認為教學就是知識的傳遞。 ( )
2.苛勒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地接受學習。 ( )
3.理性概括是一種高級的概括形式,是知覺水平的概括。 ( )
4.畫線是閱讀時常用的一種精細加工策略。 ( )
5.操作者自身的感覺系統提供的感覺反饋是外部反饋。 ( )
6.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能產生大量不同的觀念,表明其思維具有變通性。 ( )
7.教師自己的觀點對學生是唯一正確的答案。 ( )
8.創造性是少數人的天賦,一般人不可能有。 ( )
9.皮亞杰關于兒童道德發展階段認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兒童達到道德的自律。( )
10.采用掌握學習進行教學,學生的成績沒有差異。 ( )

五、名詞解釋(每小題2分,共10分)
1.實驗法
2.具體遷移
3.變式
4.問題解決
5.組織策略

六、簡述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簡要說明20世紀80年代后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成果。
2.如何創設問題情境?
3.怎樣理解品德的定義?
4.學習策略訓練的方法有哪些?

七、論述題(共10分)
分析學與教互動活動中的三種過程。

八、案例分析題(共10分)
教師在板書生字時,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與相異部分分別用白色和紅色的粉筆寫出來。
請問教師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規律?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因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內容,并需要基于準確標準的價值判斷。
2.C【解析】根據對課堂管理的解釋,應選C。
3.A【解析】心理測驗是為心理評估搜集數量化資料的常用工具。
4.C【解析】這一目標是在對材料進行深入加工基礎之上遷移到新情境中的過程,因此,代表了較高水平的理解。
5.B【解析】生理自我在3歲左右基本成熟。
6.D【解析】四個選項中屬于個人內部因素的是能力和努力,而能力是相對穩定的,努力因素是隨主客觀條件變化而不斷變化的。
7.D【解析】奧蘇伯爾認為原有認知結構的清晰性、穩定性、概括性、包容性、連貫性和可辨別性等特性都始終影響著新的學習的獲得與保持。
8.B【解析】幾乎所有習得經驗都可以以各種方式發生遷移。四個選項中,氣質不是習得經驗,所以不能遷移。
9.B【解析】題干是對變式概念的解釋。
10.B【解析】加里培林最早對心智技能進行研究,并且提出了心智技能按階段形成理論。
11.A【解析】巴甫洛夫從生理學的角度,經過多年的實驗研究發現了條件反射現象,提出了該學說。
12.B【解析】元認知調節是根據對認知活動結果的檢查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并及時修正、調整認知策略。
13.C【解析】問題解決是通過內在的心理加工進行的,而用繩子打結不需進行心理加工,因此不是問題解決。
14.B【解析】學生的學習動機有的源自于學習者自身內部因素,有的源自于外部因素,以此為依據可將其劃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15.B【解析】根據內化概念選B。
16.D【解析】題干是對同感的解釋。
17.A【解析】斯金納論證了程序教學的心理學原理,使其更科學。
18.D【解析】課程表是學校成員活動的時間表,因此它是使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的重要條件。
19.C【解析】廖世承是我國最早編寫《教育心理學》教科書的學者,他于l924年出版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20.C【解析】專家型教師往往將注意力集中于教學領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問題解決上,而不太注重細節的糾纏。

二、多項選擇題
1.BCD【解析】AE兩項是影響態度與品德形成的外部條件。
2.BD【解析】直接發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是新的學習需要形成的兩條主要途徑。
3.ADE【解析】布魯納將學習分為獲得、轉化和評價三過程。
4.CDE【解析】世界衛生組織的章程給健康如下的定義:“健康是一種完全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社會關系上的良好狀態。”
5.ABE【解析】此三項是我國教育心理學家對心智技能形成的階段劃分。
6.ACE【解析】實際教學中常用的直觀方式有實物直觀、模象直觀、言語直觀。
7.ABCE【解析】布魯納認為十幾年來的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主動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會文化研究四個方面。
8.CD【解析】根據操作對象的不同,CD符合。
9.BCD【解析]AE兩項為元認知計劃策略的內容。
10.ABCE【解析】機器不能為學習者設定速度,除此之外,其余均為CAl的優越性。

三、填空題
1.弗洛伊德; 2.對全班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的發展全面負責; 3.140,70;4.痕跡衰退說;
5.個體自身行為,歸因方式; 6.結構化,網絡化; 7.記憶術;8.直覺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倫理的道德情感;9.發明創造;10.成績差。

四、判斷題
1.× 【解析】建構主義認為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2.× 【解析】這是奧蘇伯爾的觀點。
3.× 【解析】理性概括是一種高級的概括形式,是思維水平的概括。
4.× 【解析】畫線是一種復述策略的具體方法。
5.×【解析】是內部反饋。
6.√【解析】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的不同觀念多,則說明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因此,題干正確。
7.×【解析】教師自己的觀點只能作為一個范例,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
8.×【解析】創造性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潛能,人人都有。
9.√ 【解析】皮亞杰認為兒童道德判斷的最高水平是自律道德。
10.×【解析】采用掌握學習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成績仍有差異,不過這種差異表現在他們學習所花的時間上。

五、名詞解釋
1.實驗法:是指創設一定的情境,對某些變量進行操縱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現象的原因和發展規律的研究方法。
2.具體遷移:也稱為特殊遷移,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具體的、特殊的經驗直接遷移到另一種學習中去。
3.變式: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征,以便突出本質特征。
4.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
5.組織策略:是指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六、簡答題
1.(1)主動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與學的過程,并對自身的心理活動作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學生從內部理解所學內容的意義,并對學習進行自我調節。
(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共享教與學中所涉及的人類資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將學生組織起來一起學習。
(4)社會文化研究:研究社會文化背景是如何影響學習過程與結果的。
(5)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研究。
2.首先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此外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水平構成一個適當的跨度,這樣才能創設問題的情境。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多種多樣,并應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
3.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是將外在于個體的社會規范的要求轉化為個體的內在需要的復雜過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觀念的控制下,進行某種活動、參與某件事情或完成某個任務的自覺行為,也就是說,指認識與行為的統一。
4.(1)指導教學模式;(2)程序化教學模式;(3)完形訓練模式;(4)交互式教學模式;(5)合作學習模式。

七、論述題
【答案要點】
1.學習過程。
指學生獲得、保持和應用知識、技能與態度的過程,在教育心理學中,人們研究最早和最多的就是這一過程,這些研究結果構成了學習/動機理論。各家各派學習理論之爭也都集中體現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解釋上。
2.教學過程。
指教師把知識技能以有效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教育心理學對教學過程的研究比起對學習過程的研究起步要晚,目前已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學理論。
3.評價/反思過程。
這既可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之后作為一個獨立的部分,又可貫穿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之中。
它是對學習和教學效果進行的測量、評定和反思,以求進一步改進的過程。
這三種過程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學習過程受教學過程影響,教學過程要圍繞學習過程進行,并且通過學習過程而起作用,評價/反思過程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的進行而變化,反過來又促進學習和教學過程。

八、案例分析題
【答案要點】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區別,使學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覺選擇性規律,知覺對象與直覺背景差別越大,對象越容易被人直覺。
2.符合感覺的相互作用中同時性對比規律:紅白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學生容易區別形近字。

 

 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
  • 文武教師招聘網(www.guoyanxin667788.com) © 2013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長聯系QQ:799752985 浙ICP備11036874號-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師招聘網
  •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免费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品精,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上观看免费a级 | 日本久久夜夜一本婷婷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最新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一区高清 | 制服丝袜香蕉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